前一陣子和朋友 Mariah 在 Red Rocks 爬兩條長路線:Power Failure 和 Unimpeachable Groping。我先鋒第一個繩距的時候,不小心過頭了,結果是必須下攀大約兩個人的身高的距離,倒先鋒清裝備。雖然說往下攀通常都比往上攀來的彆扭來的難,但必要的時候,真的可以解難救急。個人覺得是個值得練習的技巧。
曾經看過一段影片,Dean Potter Free Base Eiger,Dean的目標是背著 base jumping的裝備獨攀在 Eiger 北壁的 Deep Blue Sea (5.12+),然後再 base jump 回到地表。影片中,有一段很動人心弦的情節,是他等待天氣等不及了,好不容易有一個機會就出發了,可是天氣在中途又變壞了,他重複好幾次嘗試、收手一個困難的動作,就是下不了決心繼續,該天候不利於 base jumping,如果他墜落就死定了。後來他決定撤退,下攀全程,耐心等待下一次天氣晴朗的時候再出發,果然順利達成他的目標。片尾他敘說他的心路歷程那段實在感人,也很令人深思。我更是對他能夠全程下攀嘖嘖讚佩。(這個影片有著作權,所以不好在這裡附上連結,不過大家可以到 Youtube 找一下,可以找的到)
我開始學攀岩的時候,我的教練對我的熱身要求如下:找一條簡單的路線先往上爬,再照原路線下攀,一到地面馬上快速地往上爬,然後再下攀。她對下攀的動作還有要求,必須做到兩腿蹲下,雙手臂打直的動作,如果老是墊腳尖、雙手臂收縮在前頭,則是不合格的下攀暖身。
這個下攀要求的最大好處,是訓練肌肉群習慣較好的攀岩姿勢。初學者攀岩容易太在乎手臂,忘記兩腿大肌肉群的優勢,手臂打直可以減輕手臂的負擔,把重量支撐的工作移到更強壯的雙腳,保留手臂的實力。兩腿蹲下的動作則是訓練攀岩者,習慣使用兩腿的大肌肉群,來產生往上推進的力量。
後來我開始傳攀的時候,才發現知道怎麼下攀是大大的利多。有太多時候,我放了一個支點繼續往上爬的時候,接下來的路段變難,或是支點置放變得弔詭,如果對於度過該難關有些疑慮,最好的作法就是下攀回到上一個休息點,或是前一個支點處,重新審視策略,休息一下再出發。這比硬著頭皮往前衝,冒著墜落的風險好得多了。除此之外,傳攀先鋒者找路的時候(route finding),因為沒有 bolt 的指引,有時候在該往左走或是該往右走的當口,難下決定,這時候的心理準備最好先規劃撤退路線,如果有自信攀後還可以下攀回來,這樣就可以選擇一個方向,往上攀些到視野較佳的地方,得到更多的資訊來決定這個方向是不是路線走的方向,如果不是,就下攀回原處,走另外一條路看看。
以上說了下攀對傳攀的利多,其實對運動攀岩,下攀也有很大助益。我聽一個朋友說,他多年以前曾經在 Smith Rocks 看 Chris Sharma 攀一條運動路線,Sharma 往上攀到地形變得很陡峭的地方,一會兒之後,連續下攀四個快扣的距離,到地形平緩的地方充分休息之後,再一口氣地完攀該路線。所以說,下攀回休息點,是可以幫助攀岩者 onsight 或者是 red point 路線的。
不過連續下攀四個快扣距離還是少見,比較常見的還是短距離下攀,或是在 bolt 的位置和自己的身高不搭的時候。運動攀登的路線通常都是使用他人打好的 bolt,有時候攀岩者的身材和路線建立者的身材差太多,會有需要在一個很累人的姿勢上掛快扣的情形出現。通常攀岩者在扣完快扣的時候,就會想快快接著扣繩子,這樣一來就必須在奇怪累人的姿勢上撐很久,很可能在拉一堆繩子上來扣的時候,累得了不得而下墜,非常不理想。比較節省精力的作法是,扣完快扣時,下攀退回一兩步,回到比較舒服的地形,因為快扣已經掛好了,所以可以在那個比較舒服的地形扣繩子。
很久以前,在 Climbing Magazine 上有一篇講下攀的文章,也放在這裡給大家參考:
Tech Tip – Trad – The Lost Art of Downclimb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