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退不等於退縮

Sometimes you just have to retreat and it's okay. Genyen Massif China. Photo: David E Anderson

隨著春天的腳步愈來愈近,紅岩谷(Red Rocks)的氣溫愈來愈暖,少見陽光的黑絲絨峽谷地區(Black Velvet Canyon)也開始吸引攀岩的人潮。上個禮拜六,在我的催促下,Dave駕車駛過那顛簸的砂石小徑,高聳的岩壁很快地從地平線處躍進眼簾,長期的風化侵蝕作用下,這裡的岩壁被打磨的晶亮光滑,暗赭深沈的色調,就像一匹匹從天撒下的黑絲絨綢緞,果然景如其名。

一嘗宿願地享用聞名已久的 Triassic Sands,接著爬讓 Dave 可以發揮的 Ixtlan。爬這條路線一般都只爬前三個繩距,因為第一和第三繩距的品質最好:第一個繩距是技術性高,手、腳點小的 face climbing(5.11c),第三個繩距則是 mandatory off-width climbing(5.10d),這兩個繩距基本上都有 bolts,我們照著指南書上的說明,只帶了一組 cams 和 stoppers,Dave 為了第三繩距也特地帶了大號的 cams(#5和#6 BD Camalots),雖說該繩距上有 bolts ,但那些是在 cams 還沒有發明的時侯,打上的年代久遠的 bolts,後來有了 cams,該些 bolts 就沒有人再做更新,留在岩壁上也只是因為歷史因素。

有點顢頇地跟攀了第一個繩距,當然義不容辭地先鋒第二個繩距,在我整理裝備的時候,Dave貼心地說:「起先的路段很簡單,方才有人才爬過,沒事的,像爬梯子一樣。」我朝上一看,起始是大概三個人高的 hollow flake,手腳點都大,可是這種薄薄岩層,就是那種 hold 不住支點的地形,而那種薄片餅乾的手感,更讓我有如履薄冰的感覺。這時,峽谷中的風也更颳了起來,屋漏偏逢連夜雨。Dave繼續說:「妳可以不用帶這些大號的 cams」,我往上再瞧了瞧,過了餅乾薄片之後,裂隙似乎就小了,我把四號以上的cams都留給Dave。

雖然知道餅乾 hold 不住保護,還是放了兩個安慰心理的支點,戰戰兢兢地蜻蜓點水過那路段,進入比手指稍寬的裂隙,為了保險起見,趕快連放了兩個支點,繼續往上,赫然發現,在前一固定點瞧見的裂隙,其實暗藏玄機,外頭看起來窄,裡頭倒是空間寬敞,可以喝茶宴客。偏偏外頭窄的地方面積不夠,不能放支點,需要的大號的 cams 又偏偏都不在我的吊帶上。我抬頭望,腦海裡很明白接下來的攀登路數(sequence),可是也需要 runout 大概三個人身。身子微微地顫抖著,也許是冷,也或許是緊張。我下攀了兩步,回到前一個支點之下,跟 Dave 說:「我要撤退。」

這當然不是我攀登生涯的第一個撤退,但這個撤退有點不一樣。這個撤退不是問號,而是句點。不是「我是不是可以不需要撤退?」而是「我要撤退」。

開始攀登之初,我的撤退都是別人叫我撤退的,他們在乎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他們的經驗評估我的攀登能力和現況,給予我建議。早期,我有相當旺盛的企圖心,但因為經驗的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拿捏不準,通常被建議撤退時,總先有一陣心理抗拒,消化過後也多半回歸到「也許撤退是最好的決定?!」只是,畢竟那不是自己的決定,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心悅誠服。

後來,攀的路線愈來愈多,環境因素以外,撤退通常都是自己的決定,很多時候回頭檢討,往往發現當時當刻所察覺到的危機,其實只是自己心中的魔在猖狂,或是對自我缺乏足夠的自信。如果我對危機的判斷再縝密些?如果我對自我的能力的估計再精準些?撤退幾乎成了退縮的同義語。

其實,繼續往前推進,或是撤退,沒有高下之分。在閱讀一本訓練攀岩者心理強度的書籍「The Rock Warrior’s Way」的時候,我很同意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的觀念。首先評估墜落的後果,接受了後果,進入下一步的時候,則必須全心全意地(commit)執行下一步,不要再三心二意地在執行過程,再回頭柔腸百轉墜落的可能後果,因為只有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在這個下一步,這個下一步才有最大的機會成功。而這個下一步可以是前進,也可以是撤退。簡單地說,如果墜落無風險,則前進,風險超過攀岩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則後退。

我混淆了撤退和退縮,其根本原因在於對墜落的後果認知,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上有落差。而要縮短這個落差,除了提昇對墜落的認知以外,還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才知道自己對該墜落的接受度。不是敢墜落就勇敢,因為有的墜落是發生不得的。而如果這次做了不夠完美的決定,也沒有關係,只要把這個經驗轉化成下次做決定的客觀參考即可,不用過份苛責自己。

所以,這次我可以很篤定的撤退,是個很開心的經驗。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也許兩年後再把我放在同一個狀況下,我會有不同的決定,但是做決定的,要承受的,是當下做決定的我。這是攀岩教我的一個很有價值的人生課題:Be comfortable with yourself。不只是不要執著於和他人成就的比較,而是也不要拿自己理想的未來目標來折磨自己。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也有可能在需要的時候,做出最佳的決定。

最近在看一本優勝美地攀岩的歷史書:Camp 4: Recollections of a Yosemite Rockclimber。裡面有一段話我很喜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共勉之。

“Train hard for a climb and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into. Be bold — but practice proper safety measures. Don’t be afraid to turn back.”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