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攀登?運動攀登?

整理傳攀的裝備

前幾天從優勝美地(Yosemite)北上到 Oregon 州為我們的箱型車(小名 Magic)裝設太陽能板的途中,特意經過滑雪聖地 Lake Tahoe 附近的攀岩地 Lover’s Leap 瞧一瞧。因為天候和行程的關係,我們只在 East Wall 爬了經典的路線 The Line。爬完之後,從上頭健行回到起攀處的途中,Dave說:「很喜歡這樣的線路,天然的裂隙,之後健行下來,什麼東西都不需要留在岩壁上。」我同意,個人也是非常喜歡到野外,什麼痕跡都沒有留下的感覺。而這樣的心態可能也是當初一開始學習攀岩,就一頭栽進傳攀領域的緣故。

開了一天的車後,我們到了號稱美國運動攀岩的發源地 Smith Rocks。連續三天的日子,每天早上我們都先在停車處的野餐草坪煮早餐,再開始一天的攀岩行程。每天早上我們都看著步道上過往的攀岩者,我突然半開玩笑地跟 Dave 說,「我看我應該多運動攀岩才對,你看他們每個人的背包都那麼小,那麼輕,大家都穿得很都會,很漂亮。不像我每次把 runners 從肩膀上拿上拿下的,把頭髮都弄亂了。」說歸說,這三天我還是大部分都在爬裂隙,不過,我想要多爬運動路線,倒是真的。

我從一開始攀岩,就爬傳統,到目前為止我個人還是沒買過一組快扣。一來是因為我是以高山岩攀(alpine rocks)為目的開始我的攀岩之路的,當然要學傳統。二來則是當時傳攀對我來說比較簡單,因為我的運動神經不是很發達,開始時,大部分的運動路線對我來說都太陡峭,而保護和攀登各半的傳攀,很適合喜歡解謎,受過長期工學院訓練喜歡分析的我。

可是爬了這麼幾年下來,老是覺得自己在攀岩強度上躑躅不前,很認真地認為我需要開始多專注在強化肌肉的爆發性和耐力上,以及增加對先鋒墜落的熟悉度。因此趁著去年冬季待在多雨的西雅圖的機會,認真地到室內岩場做比較常規的訓練。幾個月下來,我墜落地開心,也開始領略:運動攀岩中只需要專心於攀岩動作,身體和肌肉可以連續地酣暢淋漓,能回饋給自我相當的快感。果然運動攀岩是會上癮的。

運動攀岩者在 Sinks Canyon 準備 pink point 路線 Corner Drug

上個月和兩個朋友去 Leavenworth 攀岩,本來以為要爬傳統,可是兩位同伴都是運動攀岩者,於是就爬了一天的運動。我和當天初識的 Ian 聊天,問他怎麼不爬傳統,他謙虛地說:「也許是 ego 吧,運動攀岩進展較快。」這是很實在的,同樣的時間內,可以爬的運動攀岩路線比傳統攀岩多,也不用擔心保護的問題,對於難度的推進是比較迅捷。運動攀岩需要準備的裝備較少,運動攀岩地方的 approach 通常比較簡單,路線長度也多半只是單繩距,對於初接觸攀岩的人,很容易上手;對於常攀岩的人,相對簡單的準備功夫,和容易撤退的地域性,心情上也比較輕鬆愉快,更能夠專注在 projecting 上。

而運動攀岩會讓我收益最大的地方,是更容易了解自我的極限。了解自己是攀岩中很重要的課題,如果可以很精準的知道,在某個動作上能夠撐多久時間,就可以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足夠時間到下一個休息點,或是有餘裕放置支點。知己知岩,才能大大地增加完攀的機率。傳攀的時候,新遇到一個困難點,容易低估自己能撐的時間,畢竟傳攀時就算撐過這個難關,也不是很確定到達的下一個 stance 可以放的支點,是不是真的像當初預估的那麼好。可是運動攀岩就不用考慮這個問題,只要能夠摸到下一個 bolt 就是了。心理上比較願意衝衝看。再者,運動攀岩的路線通常保護地相當好,路線陡峭墜落也安全,更是增加衝衝看的籌碼。而能夠衝,才能夠知道自己的極限。

基本上,我希望能夠藉著運動攀岩的鍛鍊,讓我多適應一些傳攀上少見的地形,或是傳攀上可以見到的卻難以保護的地形,來增加我傳攀的籌碼,畢竟我還是偏愛傳攀。早期是沒有傳攀這個名詞的,只要是攀岩就是傳攀,在傳攀名詞誕生之後,有很多人頂多稱之為 adventure climbing,也不願稱之為 traditional climbing。而說實在話,如果想要擁抱冒險,傳攀真的是不二途徑。一般來說,除非身為路線設定者,要不然爬運動路線的時候,都是跟著前人的定線走,多少侷限了天馬行空的想像空間,岩釘釘在哪裡也不一定是最理想的位置。

現今大部分的攀岩者,大部分都是從運動攀岩開始入手,我也認識很多只爬運動,不爬傳統的朋友。當這些朋友想要試試看傳攀,我都會很開心地帶他們去體驗,希望他們也能分享我最喜歡的攀登形式。在這些過程中,我發現一些運動攀登者剛開始進入傳統攀登容易遇到的門檻。

在 Joshua Tree 傳攀

第一,他們非常不喜歡 runout。當然,誰喜歡 runout。可是傳攀路線的設立原則是這樣的,基本上從最底下起攀,盡量沿著岩壁上的裂隙爬,如果裂隙不能打通,則想辦法連結不同的裂隙系統。在登山(mountaineering)的術語上,就是設法找出 the line of the least resistance。如果真找不到裂隙,簡單的路段就 runout,要不然只在好的 stance 上打 bolt,所以 bolt 相互的距離大。很多傳攀路線都有 runout 路段,而運動路線通常都保護地很好(而且似乎運動路線愈難 bolt 愈近),所以運動攀岩者會對 runout 相當不習慣甚至有不必要的疑懼。不過如果運動攀岩能爬到 5.11的難度,runout 一些 5.4 或是 5.5 的路段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吧。真的,習慣那種感覺就好。

第二,他們似乎比較容易迷路。當然 route finding 是一門大學問,個人認為在戶外的世界裡,route finding 絕對是理論和實務並重,而且沒有實務經驗,一定不成。我們可以在書上讀一堆冰川形成的理論,或是河水溪流遇到不同的地形特徵,河床深淺,冒出來的泡泡和呈現出來的顏色是怎樣的不同。可是如果沒有大量的冰川行走,或是激流泛舟的經驗來和理論印證,還是沒有辦法找出最適宜的一條路線。攀岩的世界裡,運動攀岩的路線,不一定順著自然的原則來,很有可能對路線設定者很有意義,對攀登者不那麼有意義。再者運動攀登者找路線的實務經驗,比較小規模,通常著眼於從這個 bolt 到下一個 bolt 的 sequence,大規模上,就跟著 bolts 走就是了。但是傳攀除非是一條裂隙通到底,基本上還是得在心頭計算從起攀處到固定點的設立處,中間應該怎麼爬,怎麼連結岩壁上的弱處,要在哪裡放支點云云。所以傳攀者對找路線比較習慣。還是一句話,習慣也就好了。

我鼓勵大家多試試不同的攀岩型態,我從傳攀起家,開始爬運動,就只能從這個 bolt 爬到那一個 bolt,休息,再爬到下一個 bolt,後來習慣也就好了,終於可以一氣呵成。而習慣運動攀岩的人,剛接觸傳攀一定也會彆扭,多做也就會習慣了。行文如此,我想應該是時候,多做一些我一直很抗拒的抱石運動(因為我怕高),只要先學會怎麼安全的墜落,習慣也就好了。

註:我第一次運動攀岩旅行之後,也寫過一篇比較傳攀和運動攀岩的想法,連結如下,僅供參考。「Sport Climbing; Traditional Climbing」@ LittlePo.com

 

2 Comments

  1. 啊源 says:

    怕高的攀登者 加油 ^^

Leave a Reply to Szu-ting Yi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