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攀岩誌─Vedauwoo Wyoming 717

Vedauwoo Wyoming

前言:原本這些日記是定名為「魔法車的攀岩流浪日記」的,可是好像太長太拗口,決定改稱「魔法攀岩誌」。這樣一語雙關,魔法是車子名字,攀岩經驗也是像魔法一樣會改變人的。

2012年7月17日

在Magic裡藉著頭燈寫日記

夜深沈,我在Magic裡的大床上振筆疾書。今晚的晚霞依舊絢爛,黑壓壓的積雨雲鎮不了四射的黃金光芒,從廚房的窗子往外望去,透過幾棵乾枯的雲杉,看這分美景更是別有意境。這就是常在戶外的妙處,就算每天傍晚的那段「無限好」的光陰極為短促,也很難錯過。

這裡是懷俄明州的Vedauwoo攀岩區,這個攀岩區擁有為數眾多的 off-width (OW) 裂隙路線而聞名,我早就想來朝聖了。我喜歡高山岩攀(alpine rock climbs)或是長距離的花崗岩傳攀路線,而這些類型的攀岩路線都或多或少會有OW的繩距。偏偏OW特重技巧,和其他攀岩形式比較起來,爬起來也比較曠日費時,很多可以face climb到5.14級的攀岩選手,若是不知道技巧,也常常會在5.10級的OW之前鎩羽而歸。既然都已經到了懷俄明,怎麼可以不來Vedauwoo閉關練功呢?我希望能做足準備,練好技巧,屆時回優勝美地爬冒險感十足的Steck-Salathe路線

攀岩區離州際公路I-80相當近,昨日駛來的時候遠遠就可以從highway上看到一叢叢的岩石,拐個彎,駛上砂石路,不到幾分鐘就清幽地了不得。懷俄明州的攀岩區似乎都人煙稀少,不像東西岸的熱門攀岩地區,每每爬經典路線都要排隊。

準備攀登的裝備

清早起來,簡便料理了早餐,即整裝待發。不像在Fremont Canyon我們只有top rope,或是在Lander附近的Wild Iris以及Sinks Canyon只是運動攀登,今天必須帶足傳攀的裝備,加上要爬OW,大隻的cams也得帶上;又怕午後雷陣雨,再塞進雨衣;這裡的海拔高,又長年風大,還得多帶件衣服,弄得包袱怪沉的。幸好,到各路線的起攀處的路程都不長,要不然還不等OW折磨我的筋骨,我的背就被壓垮了。

走來晃去,左也一叢、右也一叢花崗岩石,果然像guidebook所說,這裡的岩石型態像極了Joshua Tree(JT),但是JT是沙漠,黃沙滾滾,怪形狀的約書亞樹和仙人掌等乾旱植物是主要的聚居者。Vedauwoo的樹倒是很多,都是松樹家族的針葉木,一棵棵站得筆直。在岩石聚落間穿梭時,偶爾還會邁過潺潺的小溪,放下包袱時,也要小心小栗鼠來偷吃食物。

Vedauwoo的岩石是花崗岩,顏色從淺棕色到淡黃色,有時候還會有乾枯的苔蘚類植物在岩石上劃下一道道黃顏色的條幅,不像JT的岩面乾淨,卻述說更多的生命故事。岩石撫摸起來倒是和JT的岩面一樣粗糙,攀爬時最好纏膠帶,加上OW路線很多,最好穿著長袖長褲,有的人還會穿上特製護膝。如果不能穿覆蓋腳踝的岩鞋,那麼腳踝最好也用膠布纏起來,要不然一條路線下來,很容易血跡斑斑,在攀岩戰場上陣亡。

Big Cams 派上用場了

我們使用的攀岩書,路線標明得很清楚,說明寫的也很詳盡,可惜沒有簡便的經典路線表,也沒有岩場面對方向的簡明示意圖。我是新來乍到,Dave雖然在這裡帶過幾次NOLS的課,但是教學會去的地方和個人攀岩會去的地方相當不一樣,所以基本上兩個人對這個地方都不是很有概念。我是興致勃勃地要爬OW,就隨意找一個陰涼的岩場,抓一個大裂隙就開始攀了。果然先鋒第一條路線(La Goellette;5.10a)我總共就放四個岩械:兩個#4的BD Camalot,然後#5、#6各一個。Vedauwoo果然名不虛傳,OW胃口大的要吃大岩械。不禁想,我們帶的裝備夠嗎?我們#5、#6的cam各只有一個,也沒有買 Big Bros,後來發現,其實有很多OW的裂隙,還是可以手伸到岩隙深處去放小號的岩械,只是因為地形的關係,仍然要使用OW的技巧罷了。

接著先鋒了Baakbek(5.9),再使用同一個固定點 top rope 一條5.11d的路線Bug Squad,Bug Squad就是下半截的 lie-backing相當吃力,此後在技巧上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感覺爬起來比 La Goellette 還直覺。不禁懷疑,這裡的難度級數訂得客觀嗎?後來在網路上瀏覽一下,發現大家對Vedauwoo的難度定義爭論不休,重點還是在於大部分的人爬OW的機會太少了。就好像同樣是跑步,很會跑短跑的人,未必擅長跑馬拉松;馬拉松稱冠的人,百米衝刺也贏不了短跑選手。我曾經看過可以爬5.12運動路線的人,在5.8的OW掙扎不到頂。我開始學裂隙攀岩的時候,不也覺得5.7的裂隙爬起來像人工岩場的5.9一樣困難嗎?如果已經擅長爬OW裂隙了,這裡的難度定義就會比較有道理了。

Vedauwoo的路線要不是OW,要不就是很陡峭的slab climb,而很多OW的部份還帶仰角,總之是個很吃肌力的地方。三條路線爬下來,居然就累了。這才是第一天呢,不想就這樣放棄,休息了好一會,決定嘗試 Vulture Direct(5.10a),這條路線的難關是一個窄煙囪(squeeze chimney),這個窄煙囪帶仰角,岩隙的開口又是圓圓的很難借力,左進右進都不對,最後只好正面來。裂隙深處有兩個小小的裂隙,勉強可以伸進手指,但是不夠讓身體借力上升。想要像隻蟲蠕蠕地往上爬,沒想到裝備不管是放左還是放右都會卡住造成前進障礙。最後還是全部放在裝備繩上,甩到背後才不檔路。

繼續努力地往上蠕動,只是知道該怎麼卡住,卻不知道該怎麼上升。我是將臀部擠倒裂隙狹隘處,再用交叉 arm bars 將身子卡在裂隙中,可是想要用 arm bars 撐著把身體往上拔升,卻找不到下一個好卡點。勉強找到一個卡點,身體就要好好往水平方向撐著,如果失去了身體張力,整個身體就會開始緩緩地往下滑,把好不容易爬到的距離又失去了。我每次嘗試,一當坐在繩上的時候,我就讓Dave放我到地面上休息,再試一次。似乎第二次爬比第一次簡單,第三次比第二次簡單,第四次比第三次簡單,可是每次能前近的距離都好短。最後一次嘗試,我想這次寧願坐在繩上,也不要放到地面重來了,努力地往上蠕動,一吋、兩吋、三吋的前進,我卡在一個地方大聲地喘息,看著好像再前進三吋就可以摸到的hand jam,只要到了那裡,我的進度就可以以呎(foot)來計算了。

被岩石撞掉的門牙一角,嗚嗚嗚~~

把頭望向裂隙外頭,深深吸進了裂隙外的新鮮空氣,也看看遠方的藍天白雲改變一下心情。平靜了,頭再轉回面對裂隙的方向,說時遲那時快,我的門牙磕碰到堅硬的岩壁,邊角的琺瑯質硬是被敲下一塊,我放聲大哭,我不在乎流血受傷,可是門牙碰懷了,這可是門面啊,怎麼見人?畢竟我還是愛美。Dave當機立斷,說他不要我再爬了,我哭著:「我就快要到那hand jam了啊!」又一邊哭著,「我的牙齒不見了。嗚嗚嗚~~」

就這樣我們結束了Vedauwoo的第一天。吃完飯,我出去解手,隨即大驚地回到Magic,對Dave說:你看你看,我知道我是容易瘀青的體質,可是這也太誇張了吧,我兩隻手臂、兩條腿加上膝蓋全部都被瘀青蓋滿,左肩頭附近的上背處也因為在裂隙中的摩擦,而有一個拳頭大的挫傷。「怎麼樣,妳還要爬OW嗎?」來Vedauwoo,不爬OW,行嗎?而且我不就是因為自己OW的經驗太少,才來這裡朝聖的嗎?只是,對我來說,膠帶和特製護膝可能還不夠,我還需要特製的OW背心。

2 Comments

  1. Tony says:

    加油!我今天也開始了第一次傳攀!~

Leave a Reply to Szu-ting Yi Cancel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