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之適足以害之?從傳統先鋒置放保護談起

A view in Joshua Tree. Photo: David E Anderson

A view in Joshua Tree. Photo: David E Anderson

南加州的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是攀岩者的天堂。這裡的地理景觀相當特殊,黃沙滾滾的大片沙漠中,陳列著一群群的約書亞樹叢林。約書亞樹這個沙漠植物,其實不是樹,只是長得像樹,樹臂上密佈著像棕櫚樹葉的尖形葉片,朝氣洋溢地向陽光來處伸展搖曳,弄得每顆樹都像學跳現代舞的長臂猿,奇形怪狀地可愛。而在沙塵、樹影掩映間,則是大大小小的黃金色的花崗岩石,這些岩石也許踽踽獨立睥睨四方、也許三五成群像是排列樂高積木,而在這些數不清的岩石裡,隱藏著超過六千條以上的路線,夠攀岩者花個一輩子時間來琢磨。

我每年都會花些時間來這裡朝聖,也爬了不少經典路線。某年的某一天,我心血來潮翻閱著攀岩雜誌,一條漂亮的裂隙馬上就吸引了我全副的注意力,看那粗糙的岩石紋理,和像淺焦糖一樣的岩石顏色,咦,莫不就是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嗎?「火鳥,5.10a,劈開岩區空中之島(Bird of Fire,5.10a,Split Rocks Isles in the Sky)」,我讀著圖片說明,沒想到我這個約書亞樹常客居然還沒有爬這條路線?!

那張漂亮的照片,讓我對「火鳥」一見鍾情。從那一刻開始,該條路線的倩影就在我腦海中揮之不去,做夢也是想著它。偏偏該條路線所在的岩壁是東北向,陽光照不太到,要等到氣溫暖和才適宜攀登,硬是讓我等到隔年四月。

站在岩壁前,我照慣例地從路線的最底往上看去,裂隙大概是從超過一個人高的地方開始,底下則完全沒有地方置放保護支點,要進入該裂隙似乎需要一些考驗平衡感的步伐。如果在置放第一個支點之前墜落了,著地的地方不很平坦,很可能會扭傷腳踝,也就是說路線一開始就是個心理上的難關。之後, 那條乾乾淨淨的裂隙,像是楚河漢界爽利地把岩壁分成兩邊,裂隙的前三分之一看起來簡單,之後岩壁突變陡峭,近乎垂直,裂隙的大小也變成只有手指頭的寬度,也許有些地方可以伸進兩個指節,但大部分的地方都只能容納指尖,這一段是路線技術上的難關。等打通這難關,還不能鬆口氣,最後的登頂衝刺裂隙突然變寬,變成比拳頭稍大,是大部分攀岩者不喜歡的錯距裂隙(off-width crack)(註1)。

我端詳這條路線久久,我知道我想要第一次攀就完攀(onsight)(註2),而一個人一條路線就只有一次 onsight 的機會,我得沈住氣。只是我的節奏馬上就被開始的心理難關給打亂了,呼吸變得淺而急促,幾乎是閉上眼睛才過了那考驗平衡感的路段。總算是平安地進了裂隙,放了第一個保護之後,我知道我安全了,這條路線陡峭,只要有保護,墜落不該是問題。

在簡單路段上,我慢慢調勻了呼吸。在進入技術難關的前一步,我駐足給自己做好最完美的心理建設,才踏足進入。那段窄窄的裂隙,每一個腳點都要求岩者像個芭蕾舞者般的墊足站立,岩隙內層凹凹凸凸的,暗藏玄機,在置放保護上添加了不少弔詭的挑戰性。一般來說裂隙平行則放 cams,裂隙不平行則放 nuts (註3),可是這是在岩隙和保護支點的接觸面基本平整的情況下,當接觸面像浪潮一樣起起伏伏,很難置放無懈可擊的支點。我有時候試到第四個上都還不太滿意,而平常在百分之九十的情況下,我都可以一擊中地的。

因為對置放的保護不是很滿意,就想多放一些,又是撐著在某個不適宜久待的位置,試到第四個上的時候,我往下一看,啞然失笑,我怎麼每隔四五十公分就放一個保護?根本就是「縫」上來的(sew it up,攀岩諺語,指密密地放了很多保護支點)。照理說,平均每一個人身的距離,放一個保護就算是蠻多的了,更何況我已經離地面蠻遠的了,放這麼多保護根本就是小題大作,除非我真的超級不信任我的保護,但如果那些真是不值得信任的保護,那我為什麼又要浪費那個時間和能量來放它們呢?我想著我在這個這麼艱難的地點,居然可以撐這麼久,如果我把這分能量拿來攀登,我豈不是早就已經完攀了?

幾年前,我就是這樣和另一條約書亞樹國家公園的超級經典路線「滑不留手(Touch and Go,5.9)」的 onsight 擦身而過的。

Touch and Go @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Photo: David E Anderson

Touch and Go @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Photo: David E Anderson

這條路線的開始是以兩條手指寬窄的裂隙(finger cracks),來攀登一個大於九十度的內角地形(dihedral)。兩腳必須張開抵住兩旁的岩壁,手指必須在狹窄的裂隙上找抓著點,在手點不大,又必須努力地維持兩腳的張力的情況下,讓攀登者很沒有安全感。由於很難在岩壁上停留夠久的時間,最好的攀登策略就是快快地放入可靠的支點,然後以最快的速度攀登完那塊地域,待上方裂隙變大而有較佳的手腳點的地方,再放下一個支點。

我攀登的時候,先是放入一個 nut,就進入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地段,強烈的不安全感,先是讓我不安躑躅,接著這股害怕感讓我想要多放一個保護支點,來創造安全感,就在我這樣三心二意,勉力掏摸出另外一個 nut 放入裂隙中,又抖著貓王腿戰戰兢兢地把繩索扣進新放的支點的那一當兒,我墜落了。我才來得及大聲地詛咒了一聲,剛放的支點和我的確保者就制動了我的落勢。

我坐在繩上,看著兩個距離相當接近的支點,新放的那一個 nut 只不過減少了三十公分左右的墜落距離,根本就微不足道,我是過份保護了,如果我能將那放置第二個 nut 的能量轉化成攀登,我不但沒有增加墜落的危險性,還可以爬到地形較簡單的路段,從容地放下一個支點,盤算接下來的攀登呢。這個路線的名稱不是早就告訴了我,摸了就要走了嗎(Touch and Go)?

攀登者常常需要和自己的恐懼較勁,攀登裂隙的時候,因為隨處都可以放支點,很多時候,我就拼命地放支點,保護支點嘛,可不是多多益善嗎?可是,放支點需要花時間、需要花能量,攀岩不是只講求力量大、技巧高,更講求的是效率,在多放兩個支點其實並沒有增加實質的保護效益的時候,大筆的效率就在這個虛構起來的安全感下犧牲了。

再者身上可攜帶的保護裝備是有限的,如果沒有好好的計劃,就在前面路段因為害怕而努力地放支點,很有可能面臨到在後來的路段,真正需要置放支點的時候,沒有裝備可以使用的尷尬。

我後來順利地完攀了「火鳥」,回頭望,我實在對我在技術難關路段過度保護的行為感到啼笑皆非。我朋友對我說:「妳應該多訓練自己攀過前一個保護支點的勇氣。」我頷首,在處處可以放保護支點的裂隙,我常常寧願保守地伸長手、高高地置放一個在我頭頂上的保護,也不願意爬過支點到好的站立點,再從容地置放一個好支點。不為什麼,前者讓我像是爬個迷你頂繩攀登(Top Rope),頂繩攀登感覺安全,不像後者墜落的距離長。可是如果我老是避免攀過保護支點,就很有可能過份地保護路線,而犧牲攀登效率。如果我能夠有足夠的心理強度攀過支點,那我就能好好地分配整條路線支點的配放,讓每個支點都放在刀口上,這樣我也不需要攜帶過多的保護裝備,當攜帶的裝備重量變輕,攀登也會變得更輕鬆。

我不是沒有過這樣的經驗,我第一次爬紅岩谷(Red Rock Canyon)的多繩距路線「冷空氣扶壁(Frigid Air Buttress)」的時候,難關繩距也是一個手指裂隙(finger crack),我也因為花太多時間置放另外一個純安慰人心的保護而墜落了,真是愛之適足以害之。我立志要雪恥,之後另外一個朋友想爬該條路線,我跟她說:「妳想先鋒哪些繩距都隨便妳,但是那個難關繩距,我一定要先鋒。」我失去了 onsight,那我就得拿到紅點(red point:任何不是第一次嘗試的完攀)。

在進入難關繩距前,我凝視該個手指裂隙,喃喃地告訴自己:「支點放得對,一個就夠了。」攀登時,我放了一個黃色的 Metolious TCU,吸了一口氣,腦海裡盤算著接下來的步伐,「這個支點放得很好,就算墜落了也不會撞到東西,妳不是上次試過了嗎?把全副精力專注在攀登上吧!」突然,朋友的打氣聲也變得像從遠處傳來的天籟,模糊地幾乎不可辨認。我沉浸在自我的攀登世界,等我回神過來,整個人早已爬過了那顆小小的 cam。到了固定點(註4),我眼眶溼潤,朋友是知道我的故事的,待我確保她上來也不忘豎起她的大拇指。

攀岩真是個奇妙的活動,隨時隨地腦袋瓜裡都在和自己抗衡,不但是和自己的恐懼奮鬥,更是考驗自己信任的能力。如果置放的保護已經無可挑剔了,不信任它們只會犧牲自己的心理能量和效率。過份執著常常反而愛之適足以害之,該放手的時候還是要放手。

註1:Onsight,指攀登者在沒有路線該如何攀爬的資訊的前提下,第一次嘗試該路線就順利完攀,姑且可以翻成「即席能力」,是攀岩者估量自我攀登能力的一個重要標竿。

註2:Off-width Crack,錯距裂隙是裂隙的一種,可是它比拳頭寬,又不能整個人鑽進去爬,需要比較特別的技巧。

註3:Cams 和 nuts,傳統攀登使用的保護裝備,中文通稱為「岩楔」,其中粗分類有機械活動式的SLCD,一般俗稱 cams;也有非活動式的,只能卡在岩壁上適合的地方,一般稱作 nuts。

註4:固定點(anchor),可以是永久的或者是暫時的裝置,以供攀岩者固定他們的位置,或是用來架繩以供攀登,以及垂降到地表。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