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談對自由的憧憬

073DSC09151

好多天前收到一封訊息,「小Po,為什麼妳最喜歡alpine rock?」

為什麼?因為它在那裡嗎?我沒有馬上回答,我得好好想一想。

後來發現,我好像也不是「最」喜歡alpine rock climbing。幾年前,也許我會說alpine是我的最愛,但現在的我對各類攀岩形式的喜愛不分軒輊,所以正確的說,我愛climbing,最愛的攀爬媒介是岩石。但如果不是最早對alpine climbing的執著讓我留在攀岩界這麼久,也許就沒有探索其他攀爬型式然後愛上它們的機會了。

為什麼當初最愛alpine climbing呢?追根究底,我覺得是機緣和自己從小對自由的憧憬。

自己在非常壓抑的價值觀中長大: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身為女性,接收到的訊息似乎更加壓抑,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樣子,穿著打扮要得體,講話舉止要端莊,要不然以後怎麼會有男人敢要你?我小時候經常與母親辯論為什麼我就得這樣那樣,母親也答不出來,但我還是乖乖的長大了,只是心頭很憧憬自由自在。

還記得學生時代有個廣告,廣告詞是「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那句話被學校導師批評得一無是處,青少年時代的我想,為什麼不可以?那時候很迷金庸小說,最憧憬想成為的人物是令狐冲,沖虛道長說他為人隨隨便便,我就是很想隨隨便便甚至邋邋遢遢,但是女生不可以。

所以後來在美國求學的時候發現戶外,我很開心,開始只是走走步道露露營,但步道外的世界呢?慢慢我走出步道,學習並從事英文說得bushwhacking和off-trail hiking。但是再之外呢?於是我學習mountaineering,嘗試Denali。然後呢?一直到我接觸到傳統攀登,我才真正能夠想像登山中自由的面貌。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我念茲在茲的目標就是首攀(first ascent),前往不認識的山峰岩壁,沒有路線圖,沒有人告訴你該怎麼做,然後找條路上去,再找條路下來,不是很棒嗎?對我來說,簡直棒透了。

但其實也沒真的那麼理想,早期幾次的首攀嘗試,攀登經驗較多的Dave老是會告訴我該怎麼做,我很尊重他的意見,但後來開始不耐他的過度保護,如果你問他,他一定會笑著告訴你,我最常跟他講得話就是「Don’t tell me what to do.」或是「Stop using the word ‘should.’」

為了在兩人的繩伴關係中突破,尋求更多的話語權和獨立性,我開始走成為AMGA Rock Guide的道路。在AMGA衡量guides的標準中,有一項叫做mountain sense,我覺得是最抽象,也是最難的,尤其對我這個沒有從小就在山裡混的人。就我現在的體認,mountain sense就是進了山中,你知道哪裡能去哪裡不能去,從哪裡上從哪裡下。山裡的環境說起來其實很單純,所以獲取mountain sense的理論基礎也不是特別難,但是一定要有大量的經驗為輔,才會有悟的感覺。有了mountain sense,自由就跟著來。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台灣翻作《登山聖經》的那本書,英文原名叫做Mountaineering: The Freedom of the Hills。

063IMG_20170904_092817126_HDR

但是自由感非得要到山裡尋嗎?其實不然。我最近讀到一本書叫做《Original Strength》,裡頭的主要論調是說,人生來是該動的,人體是設計來動的,為什麼成年人沒有像孩子們那麼靈活,不是因為「老」了,而是人似乎成長到某個年紀進入社會後,就老是坐著,老是不動,身體察覺到你不動就把那份功能給省下了,腦袋裡和該些動作連結的線路也被砍掉了,人體也是會最佳化的。但是如果有持續訓練,還是能做出年輕時可以做出的動作的。

該書經常引用另外一本書《The Well Balanced Kid: Movement and Early Learning》,該本書說發展中的孩子需要常動,動作和認知系統的發展息息相關。最近我還看了許多其他探討身與心的聯繫的書籍,心理影響身體,身體影響認知,人的構造是很精密的。(註:小Po另外一本推薦《Presence: Bringing Your Boldest Self to Your Biggest Challenges》)我甚至發想,目前大眾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類,其實不會,因為人類的身心合一的極限還沒完全研究開發出來。這也就是為什麼Star Trek裡的Borg是半有機半機械了,有機體是有它的優勢的。犧牲孩子的體育課,讓他們坐著考數學試卷,是大錯特錯的。

從小坐在課椅上長大的我,慢慢失去孩童時代有的協調性和活潑度。當我讀Original Strength的時候,我回想到小學三年級還是四年級的時候,我們喜歡在教室走廊上跳馬背,上課鈴聲響了都不願意回教室,老師說,「好,你們這麼喜歡跳馬背,我們乾脆這堂課到操場上跳個夠!」於是她帶著全班,分成幾組,每一組都排成一列彎下腰來,最前頭的同學開始跳跳跳馬背,跳完整列後就在行列最後頭彎腰成為馬背。我們跳了一整堂課,大家都開心得不得了。所以我是可以跳的,怎麼現在不能All points dyno呢?幸好至少動態動作慢慢好了。

因為享受在山裡的自由,我持續的有在攀岩,進步的很慢,但終於好多年後,身體也醒來了。現在我對動作的世界非常著迷,而身體做出想要的動作,流暢的完成問題的時候,我得到巨大的自由感。除了攀岩,我也做些瑜伽,曾經在一本瑜伽書上看到談asana,也許有些瑜伽動作乍看之下做不到,但是如果開始並持續嘗試,會感受到從impossible到possible再到easy的過程。而從impossible到possible其實有個重點在於連結神經元。也就是說身體嘗試去作該個動作,除了身體知道你要他做,腦子也開始做準備。當然這是個漸進的過程,但是開始就是契機。攀岩也是一樣,所以嘗試比自己現在能力高上兩三級的難題是有價值的,就算在兩三個月內沒有辦法完成該問題,但是你已經為解決該問題啟動了身體和腦袋。不啟動會一直停留在impossible,啟動才會有希望終究變成easy。

人體的適應力很強,只要持續去動,就會發現能做到的動作愈來愈多。讓Kettlebell成為主流訓練方式的Pavel Tsatsouline有一次談到柔軟度,說怎麼訓練劈腿,但是劈腿幹什麼呢?能當飯吃嗎?他說也不是真為了什麼特別的用處,但是知道自己能劈腿,就覺得整個人好自由。能在動作的世界裡悠遊也是這樣,好自由。雖然我現在的動作世界還像個小池塘,但我相信會慢慢變成大海。

不過我追求的倒不是學生時代的廣告詞,「只要我想要,有什麼不可以」,我追求的是有原則性的自由。驕縱的任性其實是找不到自由的,只有找到自己的方向,尊重他人,尊重環境,掌握訓練的原則,以及自然的作息,才會得到讓人暢快淋漓的自由,但這是另外一篇文章了。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