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來陸續開了些裂隙攀登的課程,今年秋季11/8-10也會在Indian Creek開個三天的Crack Climbing Workshop。每次教完,我都更努力思考下期的教法和課綱。很多人以為爬裂隙和爬face很不一樣,其實兩者的相似處比相異處還要多。爬crack下盤很重要,重心的支持和轉移等和爬face沒有兩樣。
是的,爬裂隙有許多神奇的術語hand jam、fist jam、stack、heel toe、chicken wing等,但是face也有sloper、crimp、side pull,學習怎麼使用不同的face點時,除了怎麼抓,身體的其他部位該怎麼因應也包含在整個package裡頭,爬裂隙也是一樣。
我的教學上,還是認為首先該掌握splitter hand crack,因為是一切的基礎。先找出hand jam和foot jam的感覺,畢竟如果不能至少維持幾秒鐘的hand jam,要啟動身體其他的部位也不行。(就是攀岩上力量和技巧並重一樣的意思)
開始的時候專注在top rope上,路線不要只顧爬到頂,要顧爬出感覺,所以會需要重複同條路線,攀爬的時候要爬到fall。重複攀爬的時候每次專注在不同的目的
1. 找出手腳的基本感覺,reset手腳點的時機
2. 找出行動和休息的韻律,找出攀爬的段落
3. 休息的時候讓身體自己去找最佳休息位置,不要fight
4. 休息的時候實驗放鬆手的緊繃程度,找出幾乎要fall但是還沒fall的那個臨界值
5. 觀察出最佳手腳點的位置,盤算從這個休息點到下個休息點的sequence(visualization)
接下來,我覺得該比較爬splitter和corner crack的差別,基本上splitter在手好放的情況下比較好爬,當手不太好放(像是tight hand或是thin hand到ring locks等),corner會比splitter好爬許多,因為有許多其他的地形特徵可以使用
6. splitter和corner crack的腳法
7. 重複攀爬並比較兩手皆thumb-up Versus 一手thumb-up另一手thumb-down的差異,尤其是觀察自己身體的因應
8. 若是一手thumb-up另一手thumb-down,感覺穩定手(stability hand)和推手(drive hand)的最佳位置
9. 再攀爬同一條路線,讓身體直覺決定上方手要thumb-up還是thumb-down
然後可以針對裂隙的大小不同學習新的手腳法,或是先鋒等。進入先鋒的階段時,可能就更能領悟為什麼需要找出攀爬的韻律和要fall但不會fall的感覺,因為先鋒需要放掉一隻手放pro,此外也經常需要把繩子撥開來塞腳等,放pro更要注意會不會塞住好的手腳點等。
最後分享我最近讀東野圭吾的《畢業—雪月花殺人遊戲》看到的一段心有戚戚焉的段落。
「人類再怎麼努力,精神頂多持續集中幾分鐘,即使自以為全神貫注,事實上只是以很短的周期反覆著精神集中與渙散。集中精神一段時間之後勢必會轉回散漫,這時無論攻擊或防守,都會出現破綻。因此,真正需要的並非持續全神貫注,而是訓練自己保持在一種隨時可集中精神的準備狀態中,這就是我說的『放鬆』。」
以下是該段落出現的前後文,看了前後文應該就了解為什麼我心有戚戚焉了!
「
劍道四段的秋川義孝,隸屬縣警局交通課,身為警官,他的面容卻相當溫和,體型也不甚高大。身高一百八十公分的加賀第一次接受秋川指導時,判斷自己的伸臂長度贏過秋川,事實上也確實比秋川長了近五公分;然而一旦實際對打,敵手的手臂看起來卻變得很長,加賀本以為秋川一定打不到他,秋川的竹劍卻在最後一刻突然伸長過來,完美的擊中加賀;相較之下,加賀的連刺反而招招都在千鈞一髮之際被對手閃開。對方的揮劍次數和步伐移動都不多,加賀的攻擊次數足足有對方的三倍,卻幾乎全數落空。加賀追擊著秋川內心一面怒斥自己速度為何如此遲緩。
「嗯,你的攻擊的確很犀利。」秋川端正地跪坐在到場邊緣,脫下護面說道:「就攻擊這部分,我想你一定能排進全日本前幾名。」
「也就是說我的問題出在防守上?」加賀壓抑著喘息問道。
「不,你欠缺的應該是『放鬆』吧。要知道,投入力道集中精神往往只在一瞬間,一味魯莽地全力拼鬥,對手不見得會感受到威脅,相反的,你可能給了對手更多的餘裕。」
「『放鬆』嗎……?」
「人類再怎麼努力,精神頂多持續集中幾分鐘,即使自以為全神貫注,事實上只是以很短的周期反覆著精神集中與渙散。集中精神一段時間之後勢必會轉回散漫,這時無論攻擊或防守,都會出現破綻。因此,真正需要的並非持續全神貫注,而是訓練自己保持在一種隨時可集中精神的準備狀態中,這就是我說的『放鬆』。」
「很難呢。」
「像你這麼有實力的人,只教你一些小技巧也沒用。你就把這件事當作你劍道人生永遠的課題吧,我也是這麼砥礪自己的。」
「我會努力的。」
加賀取下護面,向秋山行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