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有相當多的方式,學習攀登當然不例外。有人閱讀書籍再到外頭自行摸索,有人向朋友請教,有人去戶外機構或是請教練上課。我自己是學院派的,學習攀登之初得益於許多系統化的課程,少走了許多冤枉路,也深覺根基紮得厚,攀登路走來穩定踏實。自己在美國教授攀岩也有幾年,目前努力想完成AMGA Rock Guide的資格認證,讓自己更上層樓。
最近幾年開始以中文教課,Apple是我第一位以中文授課的學生,她自己學得頗有心得,他的先生王磊後來也成為我的學生。他們一路從基礎開始學起,今年五月並上了大牆課程。現在勤於練習,希望很快能完成大牆夢。因為他們上了我許多的課程,我很好奇課程對他們而言幫助究竟大不大,他們對課程又有什麼心得,於是請他們寫寫自己的想法。以下就是他們的分享。我直接剪貼於此,保留原本的簡體字。並分享一些課程的照片。

在北京白河岩場教授傳攀,介紹怎麼放保護裝備(cam、nuts)

在北京白河岩場教授傳攀,學生王磊模擬先鋒
※ Apple的體會 ※
很多年前我就想要学习传统攀,最早尝试的办法就是找周围爬传统的朋友一起,他们传统先锋挂好顶绳,我跟攀收塞子,然后我再顶绳去放塞子,让他们去检查我放的塞子。
后来发现这种方式存在几个问题:
- 学习时间不能保证。能跟小伙伴把时间凑在一起去岩场就很不易,更别说大家也都各自有攀岩的目标。就算大家都是热情高涨,我也实在不好意思拉着他们不放。
- 学习效率略低。传统攀登在中国攀登者中的人数本就不多,而且大家多是自学成才,靠的是实践积累,再拼些人品。所以当大家将自己的技能传授给他人时,并没有很好的理论基础,多是就塞子论塞子。这个好,那个不好,至于为什么,或是在什么情况下是好,什么情况下是不好,谁也不能说得太清楚。这对于我这样的新手来讲,很是一头雾水的感觉。
- 没有方向。这样的学习方式之下,我自己其实也并不知道我的下一步该是什么。或者说,到什么程度,经过什么样的练习,我真的可以开始信任我的塞子,然后可以去先锋,去开始自主攀爬。

在北京岩場教授傳攀,學生apple先鋒
后来也曾想过去美国上正式的课程,这个除了时间、经济的考虑,最大的障碍更来自于语言。这种涉及安全,性命攸关的事情,我可不想因为语言产生误沟通,学回一些错误的理论或操作。
在美国的朋友Jane知道我想学习传攀,除了不时发来塞子的折扣信息,更是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帮助:给我推荐了一个老师:易思婷(小PO)。
Jane本身就是一个学究派,说话做事爱讲究个科学方法,虽然在某些方面看下来略显刻板,但对于攀登这事,有个严谨的朋友,对我绝对算是好事。所以对于她的推荐,我并没有太多怀疑。
当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易思婷自己是美国的科班(AMGA 美国登山向导协会)出身,她传授的不是她自己创造的理论和教学经验,而是美国这个传攀发达国家几十年,上百年的攀登和教学两方面的重要的积累。这大大减小了我误入歧途和走弯路的可能。

Willow Springs Red Rock Canyon
从传攀基础课程开始,再到结组,大岩壁,我和笨笨两人上了小PO大部分的课程(只差救援课程)。练习的场地也从中国来到了美国。
在red rock岩场,单段适应时,身体再紧张僵硬,塞子也能放得合格。想想这就是基础传攀课时,我们站在平地上放置几十个塞子练习的结果。对保护装置工作的原则,质量考量标准的理解,会让自己也变得有信心起来。
多段线路是我们的最爱。课程上学到的保护站的原则,操作都要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我们先是在小PO的全程监督下爬,逐步点评。然后她升级为“空气”老师,我们自己看线路图,安排时间计划,接近找路,到上线,下降,她就只在一旁默默看着我们。这个环节完成,我们就开始独立行动,读路书,看线路都成为了一种享受。最后离开red rock,完成了Black Orpheus,“助教 ”Dave觉得我俩结组这个项目算是毕业了,心里别提多开心和自豪了。

Black Magic Red Rock Canyon

Pine Creek, Red Rock Canyon
开始在美国爬,才知道爬缝只是传攀的一种技巧,如果划上等号,怕是要大大缩小了传攀的领域。
而当我们俩真正在各个岩场开始静心享受自己的传攀线道路,我更加肯定,我们选了一条正确的,也是适合自己的路,去接近自己的理想。
想想第一次见面,自己跟易思婷说:我以后的目标是要去爬技术型山峰。但当时自己肯定也不知道那意味着什么,而通向目标的路又在哪里。现在,我们虽然还没有准备好,但清晰的途径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相信只要继续付出努力,就可以径直的走向自己的理想。
后记:最近在正看《how to big wall climb》,作者14岁开始学习aid,15岁爬El cap西壁,16岁与人1天完成The Nose(领攀了2段),17岁再去The Nose全程领攀,2天完成。他是supertopo的CEO,还开发了一些basejump的线路。他在书中提到:大岩壁有2种学习途径:自己学习和跟随导师。而跟随导师会更加有效。
经过这一段时间,我们觉得在传统攀登里:实际练习,自我学习,良师益友,缺一不可。每一项都是自己可以安全、愉悦攀登的重要环节。

在鹽湖城外的Little Cottonwood Canyon教授大牆課程

在鹽湖城外的Little Cottonwood Canyon教授大牆課程:apple練習
※ 王磊的體會 ※
序
码字非我所长,写出来的东西怎么看都会像是技术文档。但这次学习传统攀登自我感觉收获巨大,于是还是忍不住写一下记录自己的心路历程吧。
阶段1:不爬传统,太危险
一直没兴趣爬传统,因为觉得不安全。
很早之前身边就有爬传统的朋友,都是野路子出身,只要经历过冲坠的,多数都“崩崩崩啪”一次把一串塞子出来,最后一声是人拍地上。这玩意太不靠谱,不爬。
apple瘾大,找小Po学了传统攀登回来,各种鼓吹:安全,很安全,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不靠谱。好吧,既然美国传统攀登的人那么多,也没见多摔死多少人,我可以改变我的看法:传统攀登是安全的,但必须系统学习之后才能爬。
于是这事又撩下了很久。期间apple各种挠地,各种拉拢,基本无效:那破玩意爬一次,光准备装置就得折腾半天,一天能爬两条线吗?看运动多好,嗖嗖搜上去五分钟搞定下来多舒爽。中间出了apple要爬清凉洞的传统,去清理线路,结果我们每个人被蜜蜂蜇了十多下;出了apple去NB门口爬传统,抱着一块大石头飞了下来,幸好被树接住了;出了apple爬寻花还是问柳,各种哆嗦,曹大爷在下面摇摇头叹口气走开了,实在是不忍心看。

在北京白河岩場教授傳攀

在北京白河岩場教授傳攀,學生模擬先鋒後,我爬繩去檢查置放的保護
阶段2:传统并非不安全,但要正经学习后才能爬
正好小Po某次路过北京,在白河开个传统攀登学习班,我就滥竽充数去学习一下呗,以后也能给apple搭个伴,不能老让apple这么惨下去啊。
三天的传统入门课程收获颇丰,归结为几个字:安全,系统。
小Po说过不止一次:爬运动的时候我老是担心挂片已经很久,可能已经锈穿了不安全,但对于我自己放的塞子,我觉得很安全,原因是一二三四五。对于理工男而言,这很有说服力啊:塞子的强度足够大,塞子的形态要如此如此,检验塞子是否合格的原则如此如此。从原理上合理,从实践上讲有操作手册,事后有检验方法,很科学啊。好吧,“传统攀登不安全”这个错误概念可以丢入垃圾箱了。
互联网已经非常普遍的今天,获取知识已经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论坛、录像、书籍其实还是资源相当丰富的,自学成才不是梦。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几个功能,纯粹靠互联网的录像、论坛、维基还是有些困难的。学一个新东西,最经济的方式是找一个靠谱的老师学,建立起知识体系,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再通过自学的方式进阶成长。
三天的面对面的学习,从理论、演示、野外实际操作,一边讲,一边学,一边问,收获颇丰。至少,我们可以认识到什么是安全的塞子,什么是安全的保护站,不再认为传统就是free solo了。
可惜,北京适合传统攀登训练的场地不多,于是学了也就学了,练习的机会不多,丢着吧

First Creek, Red Rock Canyon

Birdland 5.7+, Red Rock Canyon
阶段3:阿里巴巴的宝库打开了
年初正好有机会到美国,专心攀岩一段时间。于是apple做主预约了小Po的课程,教啥不知道,跟着玩呗。
在Red Rock碰面后,突然感觉自己像是阿里巴巴打开了宝库的大门:我擦,一个岩场居然有超过2000条传统线路!小Po的课程讲解更是令人兴奋:这些你们都可以爬!真的吗?不用先苦B把运动练到5.1x,抱石练到Vx,就能爬比歪瓜裂枣长好几倍的线路?走起走起。
先带我们去了一个接近线路很近的岩场,走路只要30分钟,我们每个人放一堆塞子,做几个保护站,小Po检查。没问题,上线,5.6的传统,见过吗,见过吗。在这种线路上,可以心情很放松的放塞子,于是塞子的质量还不错,小Po很满意,明天带你们爬线去。
之后就是逐步放手的过程:先是带我们爬线,我们先锋,他跟攀讲解;然后是看我们爬线,他们爬,他看,回到地面再点评;然后是遥控我们爬线,替我们选好线路,我们自己爬,他们在附近爬其他线路;最后是完全我们自己选线自己爬。
说实在的,如果不是有这种保姆式的教学,让我上来就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去爬,还真是心里含糊。
有了这种保姆式的服务,我们居然在世界级的Red Rock岩场有机会爬上千英尺的长线,爬纯粹自然风格没有一颗岩钉的长线。开心的不行,好东西要和大家分享,于是那段时间一直忽悠小伙伴们赶紧过来一起玩耍。可惜小伙伴们都在国内忙的不行,那就多发朋友圈诱惑他们。

The descent of Black Magic Red Rock Canyon

Black Magic 5.8 Red Rock Canyon
阶段4:线路以外
上课期间,每天饭后大家都会聚集在一起,品评当天的得失,计划次日的课程。攀爬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账。
路书阅读:美国的路书比国内的路上完善太多了,中国找线路必须靠各位大爷指点,美国找线路靠路书基本没错。开始不会看路书,除了线路难度,其他基本不看。过了几天发现小Po可以从路书上看到岩场什么时间比较晒,从而决定是早晨去爬还是晚上去爬;路书上会有难点的描述;路书上有所需装备的描述;于是渐渐的也开始能读懂路书,选择线路了。
徒步能力:北京的岩场,基本上是下车就到。而Red Rock的岩场,很近的也要徒步30分钟,徒步一两个小时的很正常。这也就意味着找路,找岩壁,找线路成了很大的挑战。开始是小Po带我们找岩壁,爬了几次之后,小Po就假装空气老师,各种找路、找线路都是需要我们自己去处理了。说实在的,在Red Rock攀岩最锻炼大腿的力量,天天背着包走好久。
线路远,线路长,就需要规划好自己的衣服、水、食物、头灯、GPS、日出日落时间、公园开门时间、给公园管理局打电话备案。与中国到处都能找到本地农民不同,美国这边是真正的荒野,几十公里见不到活人很正常,没有手机信号很正常,不做足准备,很容易让自己深陷危险之中了。
在这里除了感谢小Po和Dave,还要特别感谢远程助教Jane,时刻也在关心指导着我们。比如某一天她说:你们也爬了挺久了,也到了该出些状况的时候了。果然,随后不久我们爬线就遭遇了卡绳,丢ATC的状况。还好,也是遵从了她说的阿尔卑斯式出发,早起床早收工,幸运的在天黑之前回到了我们温暖的房车。
这一阶段的攀登以一个三级的岩壁结束:Black Orpheus摸黑出发,经历12小时,天亮之前回到车上,居然还吃上了小Po他们的生日蛋糕:他们的房车四岁了!

Black Orpheus 5.10a Red Rock Canyon
阶段5:学得越多,发现缺失越多:器械攀登、大岩壁课程
多段传统攀登学完之后,我们先是各个岩场练习了很久,才开始器械攀登、大岩壁攀登的课程学习。这段时间的练习固化自己的技术操作习惯,形成本能反应,这个时间大概至少有一个月吧。
之后的器械攀登、大岩壁课程我们选择了在盐湖城的山里进行,我很庆幸之前的训练,否则一下子加入了绳梯、FIFI、上升器、拖包这一系列的复杂因素,肯定乱掉了。
小Po知道我们的智商有限,所以每上一天课,让我们自己练习一天。幸好有这一天的间隔练习,外加之前的训练,否则这么多知识点堆在一起,搞不定啊。

在鹽湖城外的Little Cottonwood Canyon教授大牆課程,王磊練習擺盪

在鹽湖城外的Little Cottonwood Canyon教授大牆課程,apple和王磊練習
心得:大岩壁之路
虽然这辈子我可能不会有机会和能力去爬trango,但是以前一直有一个疑问:如果想去爬trango,那么一个人应该如何准备呢?
在国内的时候,我发现这个问题几乎无解。因为攀登trango需要太多的技能了:运动攀登能力,传统攀登,经验,团队,天气,体力等等。
学了这些课程之后,我突然明白了:人家一百多年,早把这些工作拆解好了,你只要按部就班的学就行了啊。比如大岩壁攀登,被分成了2,3,4,5,6,7级,你要爬高级的,先多爬低级的,等涨到一定的经验点了,就可以升级爬高级的了。
比如器械攀登,可以按照俯角器械攀登、俯角爬绳、直壁器械攀登、直壁爬绳、放置器材、清理器材、横渡,整套学习下来,基础就很扎实了。
这很像打游戏,没有人带的时候,你可能刚出新手村,就直接去打boss,然后就挂了。但和老大组队的时候,他会先带你刷怪练级,攒经验,攒装备,带你打副本,最后你终于可以自己组队打boss了。和游戏唯一的差别,你是用生命的战斗啊。
最近在读Chris McNamana的“如何攀登大岩壁”,他的看法是,如果有个导师罩着,进步要比自己乱摸索快很多。当然,这本“如何攀登大岩壁”的书也是导师推荐的,至少省却了我自己找书并确认其靠谱的时间了。
攀岩已经不少年头了,但从来都是fun climbing,没有既定目标。也许,现在是时候做一个projec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