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攀岩誌─Vedauwoo Wyoming 717

Vedauwoo Wyoming

前言:原本這些日記是定名為「魔法車的攀岩流浪日記」的,可是好像太長太拗口,決定改稱「魔法攀岩誌」。這樣一語雙關,魔法是車子名字,攀岩經驗也是像魔法一樣會改變人的。

2012年7月17日

在Magic裡藉著頭燈寫日記

夜深沈,我在Magic裡的大床上振筆疾書。今晚的晚霞依舊絢爛,黑壓壓的積雨雲鎮不了四射的黃金光芒,從廚房的窗子往外望去,透過幾棵乾枯的雲杉,看這分美景更是別有意境。這就是常在戶外的妙處,就算每天傍晚的那段「無限好」的光陰極為短促,也很難錯過。

這裡是懷俄明州的Vedauwoo攀岩區,這個攀岩區擁有為數眾多的 off-width (OW) 裂隙路線而聞名,我早就想來朝聖了。我喜歡高山岩攀(alpine rock climbs)或是長距離的花崗岩傳攀路線,而這些類型的攀岩路線都或多或少會有OW的繩距。偏偏OW特重技巧,和其他攀岩形式比較起來,爬起來也比較曠日費時,很多可以face climb到5.14級的攀岩選手,若是不知道技巧,也常常會在5.10級的OW之前鎩羽而歸。既然都已經到了懷俄明,怎麼可以不來Vedauwoo閉關練功呢?我希望能做足準備,練好技巧,屆時回優勝美地爬冒險感十足的Steck-Salathe路線

攀岩區離州際公路I-80相當近,昨日駛來的時候遠遠就可以從highway上看到一叢叢的岩石,拐個彎,駛上砂石路,不到幾分鐘就清幽地了不得。懷俄明州的攀岩區似乎都人煙稀少,不像東西岸的熱門攀岩地區,每每爬經典路線都要排隊。

準備攀登的裝備

清早起來,簡便料理了早餐,即整裝待發。不像在Fremont Canyon我們只有top rope,或是在Lander附近的Wild Iris以及Sinks Canyon只是運動攀登,今天必須帶足傳攀的裝備,加上要爬OW,大隻的cams也得帶上;又怕午後雷陣雨,再塞進雨衣;這裡的海拔高,又長年風大,還得多帶件衣服,弄得包袱怪沉的。幸好,到各路線的起攀處的路程都不長,要不然還不等OW折磨我的筋骨,我的背就被壓垮了。

走來晃去,左也一叢、右也一叢花崗岩石,果然像guidebook所說,這裡的岩石型態像極了Joshua Tree(JT),但是JT是沙漠,黃沙滾滾,怪形狀的約書亞樹和仙人掌等乾旱植物是主要的聚居者。Vedauwoo的樹倒是很多,都是松樹家族的針葉木,一棵棵站得筆直。在岩石聚落間穿梭時,偶爾還會邁過潺潺的小溪,放下包袱時,也要小心小栗鼠來偷吃食物。

Vedauwoo的岩石是花崗岩,顏色從淺棕色到淡黃色,有時候還會有乾枯的苔蘚類植物在岩石上劃下一道道黃顏色的條幅,不像JT的岩面乾淨,卻述說更多的生命故事。岩石撫摸起來倒是和JT的岩面一樣粗糙,攀爬時最好纏膠帶,加上OW路線很多,最好穿著長袖長褲,有的人還會穿上特製護膝。如果不能穿覆蓋腳踝的岩鞋,那麼腳踝最好也用膠布纏起來,要不然一條路線下來,很容易血跡斑斑,在攀岩戰場上陣亡。

Big Cams 派上用場了

我們使用的攀岩書,路線標明得很清楚,說明寫的也很詳盡,可惜沒有簡便的經典路線表,也沒有岩場面對方向的簡明示意圖。我是新來乍到,Dave雖然在這裡帶過幾次NOLS的課,但是教學會去的地方和個人攀岩會去的地方相當不一樣,所以基本上兩個人對這個地方都不是很有概念。我是興致勃勃地要爬OW,就隨意找一個陰涼的岩場,抓一個大裂隙就開始攀了。果然先鋒第一條路線(La Goellette;5.10a)我總共就放四個岩械:兩個#4的BD Camalot,然後#5、#6各一個。Vedauwoo果然名不虛傳,OW胃口大的要吃大岩械。不禁想,我們帶的裝備夠嗎?我們#5、#6的cam各只有一個,也沒有買 Big Bros,後來發現,其實有很多OW的裂隙,還是可以手伸到岩隙深處去放小號的岩械,只是因為地形的關係,仍然要使用OW的技巧罷了。

接著先鋒了Baakbek(5.9),再使用同一個固定點 top rope 一條5.11d的路線Bug Squad,Bug Squad就是下半截的 lie-backing相當吃力,此後在技巧上倒是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感覺爬起來比 La Goellette 還直覺。不禁懷疑,這裡的難度級數訂得客觀嗎?後來在網路上瀏覽一下,發現大家對Vedauwoo的難度定義爭論不休,重點還是在於大部分的人爬OW的機會太少了。就好像同樣是跑步,很會跑短跑的人,未必擅長跑馬拉松;馬拉松稱冠的人,百米衝刺也贏不了短跑選手。我曾經看過可以爬5.12運動路線的人,在5.8的OW掙扎不到頂。我開始學裂隙攀岩的時候,不也覺得5.7的裂隙爬起來像人工岩場的5.9一樣困難嗎?如果已經擅長爬OW裂隙了,這裡的難度定義就會比較有道理了。

Vedauwoo的路線要不是OW,要不就是很陡峭的slab climb,而很多OW的部份還帶仰角,總之是個很吃肌力的地方。三條路線爬下來,居然就累了。這才是第一天呢,不想就這樣放棄,休息了好一會,決定嘗試 Vulture Direct(5.10a),這條路線的難關是一個窄煙囪(squeeze chimney),這個窄煙囪帶仰角,岩隙的開口又是圓圓的很難借力,左進右進都不對,最後只好正面來。裂隙深處有兩個小小的裂隙,勉強可以伸進手指,但是不夠讓身體借力上升。想要像隻蟲蠕蠕地往上爬,沒想到裝備不管是放左還是放右都會卡住造成前進障礙。最後還是全部放在裝備繩上,甩到背後才不檔路。

繼續努力地往上蠕動,只是知道該怎麼卡住,卻不知道該怎麼上升。我是將臀部擠倒裂隙狹隘處,再用交叉 arm bars 將身子卡在裂隙中,可是想要用 arm bars 撐著把身體往上拔升,卻找不到下一個好卡點。勉強找到一個卡點,身體就要好好往水平方向撐著,如果失去了身體張力,整個身體就會開始緩緩地往下滑,把好不容易爬到的距離又失去了。我每次嘗試,一當坐在繩上的時候,我就讓Dave放我到地面上休息,再試一次。似乎第二次爬比第一次簡單,第三次比第二次簡單,第四次比第三次簡單,可是每次能前近的距離都好短。最後一次嘗試,我想這次寧願坐在繩上,也不要放到地面重來了,努力地往上蠕動,一吋、兩吋、三吋的前進,我卡在一個地方大聲地喘息,看著好像再前進三吋就可以摸到的hand jam,只要到了那裡,我的進度就可以以呎(foot)來計算了。

被岩石撞掉的門牙一角,嗚嗚嗚~~

把頭望向裂隙外頭,深深吸進了裂隙外的新鮮空氣,也看看遠方的藍天白雲改變一下心情。平靜了,頭再轉回面對裂隙的方向,說時遲那時快,我的門牙磕碰到堅硬的岩壁,邊角的琺瑯質硬是被敲下一塊,我放聲大哭,我不在乎流血受傷,可是門牙碰懷了,這可是門面啊,怎麼見人?畢竟我還是愛美。Dave當機立斷,說他不要我再爬了,我哭著:「我就快要到那hand jam了啊!」又一邊哭著,「我的牙齒不見了。嗚嗚嗚~~」

就這樣我們結束了Vedauwoo的第一天。吃完飯,我出去解手,隨即大驚地回到Magic,對Dave說:你看你看,我知道我是容易瘀青的體質,可是這也太誇張了吧,我兩隻手臂、兩條腿加上膝蓋全部都被瘀青蓋滿,左肩頭附近的上背處也因為在裂隙中的摩擦,而有一個拳頭大的挫傷。「怎麼樣,妳還要爬OW嗎?」來Vedauwoo,不爬OW,行嗎?而且我不就是因為自己OW的經驗太少,才來這裡朝聖的嗎?只是,對我來說,膠帶和特製護膝可能還不夠,我還需要特製的OW背心。

魔法車的攀岩流浪日記─Fremont Canyon Wyoming

彩虹下的 Magic ,我的家

前言:正式以車為家也匆匆有兩個月的光陰了,我以為轉變為「無住家地址」的身份,對於習慣漂泊的我,不會有什麼太大的影響,卻似乎不然?美國很多朋友都了解、也嚮往 road tripping,當他們興奮地問我們要做多長的 road trip?他們心中有的以週計算、有的以月計算,可是我們是吃了稱砣鐵了心的要以「年」計算,只是究竟會是兩年、五年、還是八年?我也不知道。決定把這段生活,以日記形式盡量記錄下來,以供日後回首咀嚼的憑藉。為什麼叫魔法車的攀岩流浪日記?因為我們車子的名字就叫做:Magic。

2012年7月15日

9:20 pm,吃完晚餐、洗好碗盤,拉開 Magic 的門出外方便。哇!好美的晚霞。

這裡是懷俄明州的 Fremont Canyon,我們今晚「紮營」的地方四下無人,是寧靜的荒野,走五分鐘就可以攀爬許多近乎完美的裂隙。最近幾天,懷俄明州的夏日午後都有雷陣雨,剛在入口處爬完三條路線,行車到此處,即開始狂風大作,枯草在風中顯得蒼勁,倒是天邊一棵樹顛巍巍的。陣雨來得快,走得也急,我還沒研究完新買的 Vedauwoo 攀岩指南呢,陽光就又露出頭了。

這裡的岩質是花崗岩,基本色調像是甜膩的摩卡,仔細凝望,淺咖啡色中隱約露出像嬌羞少女雙頰上的酡紅,和優勝美地花崗岩莊嚴的灰白,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花崗岩耀眼奪目的黃金色相異奇趣。

Dave 攀登 Dillingham Blues – a classic 10c in Fremont Canyon

花崗岩乾得快,而且我們準備要爬的路線 Wine and Roses (5.11a)陡峭,想來也沒被雨打溼多少。走到峽谷邊,往下望去,果然前人留下來的 chalk marks 都還是痕跡班班呢。Fremont Canyon的路線都是在沿著河流兩岸高聳的岩壁上,要攀登必須從上頭垂降到起攀處,如果水勢高漲,洶湧的水花也許會濺上攀登的岩者,就算河水平靜,流水在峽谷的回聲,可像是戰陣上的鼙鼓,也許振奮人心,卻阻礙了攀岩者和確保者的良好溝通。

Wine and Roses 從起攀平台處往左平移,接著進入陡峭的裂隙,這裂隙先是往上延展,接著往右上方走了好長一段,再矯正回筆直地往天空崢嶸。進入裂隙的步伐有些吊詭,喘得我臉紅心跳,幸好接下來多半是手塞(hand jams),只是難找休息的點。裂隙往右上方走的時候,右腳只能平抵在岩壁上(smear),或是勉強找大腳趾或是小腳趾可落足的小踩點(edge)。這裡的岩壁又挺滑溜的,讓人很沒有安全感,弄得我緊張兮兮地大聲喘氣,幾次在勉強可以算是休息點的地方駐足,也馬上在呼吸的頻率漸平穩的當兒,就即出發。如果動作不快,完攀無望。

終於剩下大概一兩個人高的裂隙了,我抬頭一望,雖然額頭上還是汩汩留下大滴的汗珠,心頭仍然一涼。最後關頭是 thin hand crack,很努力地把手往裂隙深處擠進去,卻還是一直掉出來,加上腳點很平滑,更是無法激勵自信心。可是我已經不能再猶豫了,體力正在一點一滴的消耗中,再不行動,就真的時不我與了。往上,左腳似乎往下滑溜去,用力踩,再往上,推手塞,最後終於在裂隙即將結束前,找到完美的手塞和救命的 crimper。雖然只是 top rope,onsight 還是令人驕傲。我癱在地上一邊喘息、一邊品嚐這分甜美滋味。

一邊揮汗一邊攀登 Wine and Roses (11a)

Dave 也攀完之後,剛收拾好包袱,居然又開始下雨了,兩人衝回 Magic。外頭的雨滴像大珠小珠落玉盤,我居然能在滂沱中,好整以暇地煮起晚餐,觀賞雨勢,真是太美了。一陣子,耀眼的陽光又出現了,Dave 本著攝影師的直覺衝出去照彩虹,天際那兩道彎彎的彩虹下,就是我們的家。

9:20 pm,吃完晚餐、洗好碗盤,拉開 Magic 的門出外方便。哇!好美的晚霞。雨後,雲層尚未散去,黯淡的灰雲和清爽的白雲,參差不齊地在天際各據一方,輝映著夕陽餘暉紅、橙、黃的豔麗。那棵早先在風勢中顛巍巍的樹,現在倒是在枯草間一枝獨秀,斜陽下的影子拉得長長的。

這就是我們今晚歇足的地方,我無比的滿足。

流浪者的升級路

走到哪,睡到哪,煮到哪

自從開始攀岩以來,我就很想很想來一趟無限期的攀岩旅行(extended road trip)。我攀岩的志向是高山岩攀(alpine rock),自然而然著重在傳統攀登、長路線、以及高山、冰雪、冰川、亂石路的 approach。高山風貌很多,岩石種類也繁,為了熟悉不同的地形,以及各種岩類的觸感,免得到時候在高山上新來乍見不同的攀登環境,手忙腳亂而心怯。我立志要到處旅行,增加見識。

美國這邊流浪攀岩的人很多,尤其是從事戶外工作的人。試想,如果你常年在外都在山林間,租個房子究竟只是追求那個所謂家的感覺,還是多一筆開銷?戶外工作賺的錢不多,能少花的還是盡量少花,也因此就常常在路上了。二零零七年畢業後,一方面是嚮往自由,不想朝九晚五,一方面也許是厭倦老是坐在電腦螢幕前的生活, 我倒是毫不遲疑就加入戶外的行列,在領隊教學的空檔,盡量攀岩。

攀岩鐵器和仙人掌花

有趣的是,在戶外的時日多了,自然可以在山野林間生活地悠閒愜意,一點都不覺得城市生活有特別的方便簡單。反倒是攀岩功力並不像預期般進展神速。原來,我的生活方式讓我不能長期有規律的攀岩,總是好一陣子沒有攀,回來攀岩時就得先花時間回到原來的進度,再開始加強,有時候還沒有加強到穩定的程度,又要開始出隊了。就算出的營隊是攀岩營隊,也沒有機會攀登挑戰極限的路線,學生才剛開始呢,當然要架設比較簡單的路線,若是帶學生攀長路線,也不太敢挑個太難的,要是學生確保不牢靠,我受傷了誰來照顧學生。結果反倒是看著我那些上班族的朋友,一週三次的室內岩場,加上週末的戶外攀岩天,個個能爬的運動路線的難度級數都比我高。唯一可以安慰的是,因為在外頭野的日子多,傳統攀登上,我還是略勝一籌。

我想這樣不行啊,又開始心嚮往之我的攀岩旅行,夢想天天攀岩。況且結識了 Dave 之後,最困難的瓶頸:找繩伴,這一環已經豁然而解。我和他商量,「怎麼樣,來個長途旅行吧!」我們希望能夠轉換工作跑道到攝影、寫作、我也可以找些電腦的專案工作,這樣就可以比較常態性的攀岩。

享受早晨的咖啡,等車子改裝好就有車內廚房了

攀岩的人,誰都想做攀岩旅行,不過 Dave 說,「真的要幹,我們的車不行」。我不服氣,怎麼不行?怎麼樣才叫行?我的車子是 Honda Insight,是台油電混合車,在油價飆漲的今日正好用呢!我又不是沒睡過沙裡土裡,也不是沒被雨淋過,被蚊子咬過,哪裡睡不得?Dave 說,做短期的這樣還可以,如果像妳希冀的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十年,妳就知道有一台 van 的妙處了。漸漸的,我也被說服了。一台不用太大的箱型車,裡頭裝個爐灶、弄個折疊床、頂上裝個太陽能板,在荒郊野外也可以為小冰箱、電腦、手機充電。根本就是除了浴室什麼都有了,而在野外方便本來就比較詩意,我也不太喜歡洗澡,要個浴室幹什麼?更何況如果有太陽能板,真要洗澡也可以有溫水。開台車子可以開到哪睡到哪,省掉紮營的麻煩,似乎真的不錯。

不過流浪者要升級,也不是這麼容易的,換車要錢、改裝車更要錢,和 Dave 商量討論了個把個月,終於才狠下心來,心想,如果現在不幹,再等下去什麼都幹不成了,才在三月中用了積蓄付了頭期款,之後每月的分期付款就當作租金吧,買了一台 van。

還沒開始改裝,三月底我們說應該來個迷你的攀岩旅行,看看感覺如何,就把床墊丟進去,再丟進我們露營的裝備就出發了。四天的迷你旅行下來,我真是愛極了有這台車的感覺,對於即將來到的無限期攀岩旅行期盼不已了。

爬玄武岩上的裂隙

第一,我天天都可以看到瑰麗迷人的日出日落。第二,根本不用刻意找露營區或是紮營地,只要一片平坦的地,停下車,就可以生火煮飯,晚上歇息。早上也不用拆營,全部東西丟進車子裡,開了就走。第三,因為我們的機動性,我們刻意挑少有人煙的地方,整片岩壁都是我們的,休息的時候恬靜,攀岩的時候更容易達到人景合一的感覺。

我現在在西雅圖這邊拜訪親人,可憐的 Dave 現在在拉斯維加斯努力的改裝車子。我盡量天天打電話給他鼓勵,算是一些精神上的支持,他倒是好心地安慰飽含歉意的我,說反正我在那邊除了遞工具以外,也幫不上什麼忙,倒是不在了,他還可以專心的工作。

我們長途旅行的第一站是五月中的優勝美地,之後要僱用人裝設太陽能板和牽設電路的工作,再來的行程就看天氣說話了,基本上太陽在哪裡,我們就去哪裡,攀岩的人,哪一個不追著太陽跑呢?

石灰岩的怪奇

Zion 的陡峭砂岩

撤退不等於退縮

Sometimes you just have to retreat and it's okay. Genyen Massif China. Photo: David E Anderson

隨著春天的腳步愈來愈近,紅岩谷(Red Rocks)的氣溫愈來愈暖,少見陽光的黑絲絨峽谷地區(Black Velvet Canyon)也開始吸引攀岩的人潮。上個禮拜六,在我的催促下,Dave駕車駛過那顛簸的砂石小徑,高聳的岩壁很快地從地平線處躍進眼簾,長期的風化侵蝕作用下,這裡的岩壁被打磨的晶亮光滑,暗赭深沈的色調,就像一匹匹從天撒下的黑絲絨綢緞,果然景如其名。

一嘗宿願地享用聞名已久的 Triassic Sands,接著爬讓 Dave 可以發揮的 Ixtlan。爬這條路線一般都只爬前三個繩距,因為第一和第三繩距的品質最好:第一個繩距是技術性高,手、腳點小的 face climbing(5.11c),第三個繩距則是 mandatory off-width climbing(5.10d),這兩個繩距基本上都有 bolts,我們照著指南書上的說明,只帶了一組 cams 和 stoppers,Dave 為了第三繩距也特地帶了大號的 cams(#5和#6 BD Camalots),雖說該繩距上有 bolts ,但那些是在 cams 還沒有發明的時侯,打上的年代久遠的 bolts,後來有了 cams,該些 bolts 就沒有人再做更新,留在岩壁上也只是因為歷史因素。

有點顢頇地跟攀了第一個繩距,當然義不容辭地先鋒第二個繩距,在我整理裝備的時候,Dave貼心地說:「起先的路段很簡單,方才有人才爬過,沒事的,像爬梯子一樣。」我朝上一看,起始是大概三個人高的 hollow flake,手腳點都大,可是這種薄薄岩層,就是那種 hold 不住支點的地形,而那種薄片餅乾的手感,更讓我有如履薄冰的感覺。這時,峽谷中的風也更颳了起來,屋漏偏逢連夜雨。Dave繼續說:「妳可以不用帶這些大號的 cams」,我往上再瞧了瞧,過了餅乾薄片之後,裂隙似乎就小了,我把四號以上的cams都留給Dave。

雖然知道餅乾 hold 不住保護,還是放了兩個安慰心理的支點,戰戰兢兢地蜻蜓點水過那路段,進入比手指稍寬的裂隙,為了保險起見,趕快連放了兩個支點,繼續往上,赫然發現,在前一固定點瞧見的裂隙,其實暗藏玄機,外頭看起來窄,裡頭倒是空間寬敞,可以喝茶宴客。偏偏外頭窄的地方面積不夠,不能放支點,需要的大號的 cams 又偏偏都不在我的吊帶上。我抬頭望,腦海裡很明白接下來的攀登路數(sequence),可是也需要 runout 大概三個人身。身子微微地顫抖著,也許是冷,也或許是緊張。我下攀了兩步,回到前一個支點之下,跟 Dave 說:「我要撤退。」

這當然不是我攀登生涯的第一個撤退,但這個撤退有點不一樣。這個撤退不是問號,而是句點。不是「我是不是可以不需要撤退?」而是「我要撤退」。

開始攀登之初,我的撤退都是別人叫我撤退的,他們在乎我的身體和心理狀況,以他們的經驗評估我的攀登能力和現況,給予我建議。早期,我有相當旺盛的企圖心,但因為經驗的缺乏,對自我能力的評估拿捏不準,通常被建議撤退時,總先有一陣心理抗拒,消化過後也多半回歸到「也許撤退是最好的決定?!」只是,畢竟那不是自己的決定,還是沒有辦法百分之百的心悅誠服。

後來,攀的路線愈來愈多,環境因素以外,撤退通常都是自己的決定,很多時候回頭檢討,往往發現當時當刻所察覺到的危機,其實只是自己心中的魔在猖狂,或是對自我缺乏足夠的自信。如果我對危機的判斷再縝密些?如果我對自我的能力的估計再精準些?撤退幾乎成了退縮的同義語。

其實,繼續往前推進,或是撤退,沒有高下之分。在閱讀一本訓練攀岩者心理強度的書籍「The Rock Warrior’s Way」的時候,我很同意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的觀念。首先評估墜落的後果,接受了後果,進入下一步的時候,則必須全心全意地(commit)執行下一步,不要再三心二意地在執行過程,再回頭柔腸百轉墜落的可能後果,因為只有把所有的能量集中在這個下一步,這個下一步才有最大的機會成功。而這個下一步可以是前進,也可以是撤退。簡單地說,如果墜落無風險,則前進,風險超過攀岩者可以接受的範圍,則後退。

我混淆了撤退和退縮,其根本原因在於對墜落的後果認知,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上有落差。而要縮短這個落差,除了提昇對墜落的認知以外,還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才知道自己對該墜落的接受度。不是敢墜落就勇敢,因為有的墜落是發生不得的。而如果這次做了不夠完美的決定,也沒有關係,只要把這個經驗轉化成下次做決定的客觀參考即可,不用過份苛責自己。

所以,這次我可以很篤定的撤退,是個很開心的經驗。我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也許兩年後再把我放在同一個狀況下,我會有不同的決定,但是做決定的,要承受的,是當下做決定的我。這是攀岩教我的一個很有價值的人生課題:Be comfortable with yourself。不只是不要執著於和他人成就的比較,而是也不要拿自己理想的未來目標來折磨自己。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自己,也有可能在需要的時候,做出最佳的決定。

最近在看一本優勝美地攀岩的歷史書:Camp 4: Recollections of a Yosemite Rockclimber。裡面有一段話我很喜歡,在這裡和大家分享,共勉之。

“Train hard for a climb and know what you’re getting into. Be bold — but practice proper safety measures. Don’t be afraid to turn back.”

 

Page 2 of 2«12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