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險也許就是這樣吧,有時候完成了原先設想的目標而睥睨四方,有時候卻可能一無所獲、許要反芻良久才有味道。好比人們面對將來的未知,想要的結果也不一定都如預期。對我而言勇敢地踏步前行,還是比被時間拉著走再來懊悔當初的沒作為好得多。
Full Story »探險也許就是這樣吧,有時候完成了原先設想的目標而睥睨四方,有時候卻可能一無所獲、許要反芻良久才有味道。好比人們面對將來的未知,想要的結果也不一定都如預期。對我而言勇敢地踏步前行,還是比被時間拉著走再來懊悔當初的沒作為好得多。
Full Story »終於把學費的尾款付清,我邁上AMGA Rock Guide的道路。其實對於要不要走上這條路,一直相當掙扎。後來決定走上這條路,以下幾點是重要的推動原因:1. 可以學習到新的東西,尤其是可以增強觀察繩隊上其他人狀況的敏感度;2. 依舊打算維持現在的自由業模式,綜合文字工作以及嚮導教學來維持我的遊牧生活,取得認證也是增加行業籌碼;3. 支持我的朋友熱情鼓舞以外,還小額捐款幫助學費;4. 自己的心願還是想要寫一本教學書專談攀登大岩壁(big wall),把傳攀工具書的系列出完,所以還想要累積多一些經驗(主要在aid solo),同時藉由課程繼續鞏固強化系統知識。(小Po註:不過這樣的書恐怕市場太小,還不知道出不出得成呢?)
Full Story »母親山是逃跑的妻子變化成的一座山,她離開了年邁的丈夫,卻也沒有奔跑到年輕的情人處,而是在中途倒下了。她在無邊的荒漠中躺下了,旅人看見這座山可以指出哪裡是她美麗的雙峰、飄散的頭髮、平坦的小腹、挺直的腳板。原本以為她是孤伶伶的,沒想到居然有個公園管理人帶著他的一家人在這裡守護了二、三十年?我們想爬的岩壁是她面向北面的腳底,沒想著要褻瀆她的雙峰,也沒有想踐踏她的頭顱,真的不可能嗎?
Full Story »Dave把我們這次去蒙古的經歷做成短片了。我個人覺得Dave的短片愈做愈好,很有故事味。只是小Po講英文沒有Dave好聽啊~~蒙古探險攀登記的短片,有兩部曲:1. In the Footsteps and Handholds of Genghis Khan;2. Mother Mountain。都搭配有小Po的文字故事喔!
Full Story »在宣佈2015年度美國春季傳攀課程之後,收到了一些關於課程的詢問,所以做了一個「問答集」。1. 怎麼報名?2. 露營問題?3. 露營環境?4.休息日活動?5.優勝美地?6.美國攀岩概況?
Full Story »蒙古,是個中外人士都對之充滿遐想與憧憬的地方。無邊無際的荒漠、草原,剽悍的民族騎馬、彎弓、射大雕,馳騁鐵騎橫掃歐亞大陸。白色的蒙古包邊追逐水草的山羊與綿羊,大氣的蒙古姑娘親手釀製的馬乳酒和料理的羊肉乾兒。蒙古似乎就是隨意所之,快意自由的代名詞。怎麼能不嚮往?是的,如果有機會,我想去蒙古。
Full Story »最近這幾年似乎來美國攀岩的中國、台灣朋友愈來愈多了,因為小Po和Dave是在地人,所以也受到不少的諮詢,更有許多朋友直接問我們在哪裡,殺過來跟我們一起攀岩。以下整理常見的問題以及迷思,給大家一些來美國攀岩旅行的建議。(這篇文章會根據大家的問題持續更新)
Full Story »這就是我的生活,奇怪的是我和Dave過了兩年多這樣的生活,我沒有一天覺得這樣的生活也許很平淡,甚至對某些人來說可能還很無趣。但是帶著三文魚,把我的生活方式用「示範」的方式介紹給她的時候,突然就覺得我的生活就是這樣子啊,攀岩、讀書、寫作、冥想,地點就是攀岩區、超市、圖書館、洗衣店、岩館或是體育中心的淋浴處。雖然我並不覺得乏善可陳,還真的就是那位新加坡岩友說的「非常簡單、非常簡單、非常簡單」。
Full Story »Indian Creek的裂隙長且均勻,選擇好特定的裂隙大小來練習技巧,可以連著十幾二十米都重複同一個動作。對該個動作的耐力若還沒有訓練起來,或是該裂隙的大小要求的技巧很難休息,兩手臂報廢速度即快,下來之後肩、背、上臂得軟癱個好一陣子。砂岩中的裂隙角度垂直,Indian Creek的路線基本上從5.10起跳,最好要能先鋒5.11以上才能夠好好地培養感情。
Full Story »到了最後一座石頭山,我憑著孤注一擲的心情決定要轉完這座山。踩著傾斜30度角的花崗岩板橫切,順著岩壁特徵微調地上上下下避免失足,突然眼前一亮,一條紅棕夾雜亮白色的毛茸茸尾巴,兩個小小尖尖紅通紅通的毛耳朵,往前快速跑去,倏忽失去了蹤影。我眨巴眨巴眼睛,是隻沒有被馴服的小狐狸,我的腳步嚇著牠了。這座岩石山背後有條小溪,可能是這裡的少數水源,這裡或許就是牠的家。繼續往前走,回神過來眼前竟出現了一條漂亮的裂隙。
Full Story »Social Widgets powered by AB-WebLo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