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斗是風河山野區的特色,億萬年前地表下有巨大的花崗岩層,冒出地面後被冰川活動慢慢地雕琢成今日的樣子。朝著地圖上等高線密密層疊的地方走去,就等著被光亮灰白的岩壁和陡峭的山勢奪去魂魄。而古早的冰川活動不僅帶來了冰斗,更造成了許多湖泊、山谷,加上茂密的樹林和溪流,風河山野區有令人咋舌的壯觀,更有柔和的靜謐,讓人敬畏卻不會讓人卻步。在眾多的此類地形中,最享譽盛名的莫過於Cirque of the Towers。
Full Story »冰斗是風河山野區的特色,億萬年前地表下有巨大的花崗岩層,冒出地面後被冰川活動慢慢地雕琢成今日的樣子。朝著地圖上等高線密密層疊的地方走去,就等著被光亮灰白的岩壁和陡峭的山勢奪去魂魄。而古早的冰川活動不僅帶來了冰斗,更造成了許多湖泊、山谷,加上茂密的樹林和溪流,風河山野區有令人咋舌的壯觀,更有柔和的靜謐,讓人敬畏卻不會讓人卻步。在眾多的此類地形中,最享譽盛名的莫過於Cirque of the Towers。
Full Story »露營車是台灣的說法,估計可能是從英文字的camper翻譯過來的,我在網上字典查了下camper的定義,寫的是「a large moter vehicle with facilities for sleeping and cooking while camping」。基本上就是在露營的時候可以在車內睡覺和煮飯的概念。而中國那邊則沒有露營車這個名詞,他們喜歡說「房車」,簡單而言就是像房子一樣的車子,比較像英文RV(recreational vehicle)或是motor home的概念,不但可以睡覺、煮飯,還有衛浴、飯廳等的露營車豪華版。
Full Story »因為喜歡在戶外活動,自然而然希望美麗的荒野,不要只因為$$$而開發,而愈來愈多的研究顯示,經濟和保育並不需要競爭,其實可以共贏。雖然我不知道詳細該怎麼操作,但幾年的攀岩經驗,我了解到在從事任何難以逆轉的行為前,都需要三思,甚至百思後而行。
Full Story »船艦岩(Ship Rock)曾被視為北美登山界的最後一道大問題(Last Great Problem),也是將攀岩專門化的分水嶺,更是北美紀錄上第一條使用bolts來保護的路線,當時的攀登裝備可不比現代的裝備,再加上bolts這個新玩意,首攀者苦練動態確保技術(dynamic belay),以減少因墜落產生傷亡的機率。首攀隊伍在使用bolts的時候,的確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可惜後來重複路線的某個隊伍在路線上多加了數個bolts,開啟了北美攀岩界永不平息的倫理爭議。
Full Story »摳摟著身軀,我縮在山頂的小平台上,電流從頭盔和濕漉的額頭間流過,我的臉抖動了一下。我在一條小裂縫中,放入一個五號的stopper,操作著繩索準備垂降。下撤時,確保器擰著溼透的繩索,冰涼的水從我的胯下流過。冰雹遮蔽了我的視線,雷聲震聾了我的耳朵,但這個前途未卜的下撤選擇,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Full Story »閱讀《K2峰:天堂之門與雪巴人的故事》的時候,心頭的確有沈痛感,但不至於過份情緒化,兩位作者報導專業深厚,字裡行間看不到渲染,也沒有感嘆,更沒有責難,只有好好描述故事的決心,反而讓我從非專業攀登者的眼光中,更加深層的了解攀登的內涵。而作者選擇報導的主角為當地的兩位高海拔工作者,非一般常見的西方攀登者,更增加了這本書的深度和意涵,他們匯入歷史、宗教、地理以及時事,讓讀者可以用客觀並且全面的角度了解這場山難,以及釀成這場悲劇的時空。書中描述的兩位主人翁經過這場山難,浴火重生得到的領悟,平淡卻充滿了繼續行去的雋永力量。
Full Story »去年秋天朋友吳曉江和我聯繫,是否有興趣和他合作在美國帶戶外營隊。曉江在成都經營岩館並且推廣自然教育,雖然之前幾次去四川登山,經過成都時都和他緣慳一面,但是因為彼此對攀岩的熱愛,總覺得親近。曉江對美國的自然環境很嚮往,因為閱讀我的《睡在懸崖上的人》知道我過去帶過幾年青少年的戶外教育團隊,於是邀請我合作,讓成都的孩子到美國的國家公園從事戶外活動,並認識這兒的自然環境,也體會美國是怎麼推動自然教育的。
Full Story »生日快樂!!我的家露營車Magic四歲囉(3/20)!每次幫Magic過生日都忍不住重新檢視自己的「遊牧」生活,雖然茶餘飯後Dave和我偶爾仍會評估未來的定居之地,目前兩人依舊享受(或說習慣)這樣的生活方式,遊牧生活估計還不會有變動。
Full Story »今年冬天紅岩谷暖的早,不到二月底就暖得不得了,在陰影裡攀岩感覺很舒服,起心動念去爬一條經典路線 The Fox。這是一條很漂亮的縫,爬起來不太像紅岩谷大部分的路線,倒是像裂隙勝地印第安溪的一員。縫愈來愈寬,從#1 Metolius TCU的大小,一直到BD #6 Camalot。
Full Story »攀登也常被斥為無用的行為,許多攀登者也常自嘲自己不過從事著無用的嗜好。但是回首攀登史,許多為了克服山區氣候以及險峻地形而發展出來的技術和裝備,也大量用在他處「有用」的地方,而探險者對極地苔原的科學研究也豐富了人類的文明。而回到攀登本身,當攀登者對於眼前的目標盡力,而從努力的過程中得到成長時,也可以帶給自己和所處的社群正面的力量呢。
Full 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