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讀了一本書The Art of Learning,觸機整理了一己對學習的想法,許多以往在其他書上讀到的片段,以及個人經驗藉此又有了另一層樓的連結。以下是我的整理。1. 反覆練習基本功到內化(repetitions→internalization);2. 衝破基本功的限制,允許創意和例外,視失敗為契機;3. 執行時軟性的專注(soft focus);4. 休息,放下,當下;5. 系統化靈感(theorize inspiration)
Full Story »最近讀了一本書The Art of Learning,觸機整理了一己對學習的想法,許多以往在其他書上讀到的片段,以及個人經驗藉此又有了另一層樓的連結。以下是我的整理。1. 反覆練習基本功到內化(repetitions→internalization);2. 衝破基本功的限制,允許創意和例外,視失敗為契機;3. 執行時軟性的專注(soft focus);4. 休息,放下,當下;5. 系統化靈感(theorize inspiration)
Full Story »好多天前收到一封訊息,「小Po,為什麼妳最喜歡alpine rock?」為什麼?因為它在那裡嗎?我沒有馬上回答,我得好好想一想。後來發現,我好像也不是「最」喜歡alpine rock。幾年前,也許我會說alpine是我的最愛,但現在的我對各類攀岩形式的喜愛不分軒輊,所以正確的說,我愛climbing,最愛的攀爬媒介是岩石。但如果不是最早對alpine climbing的執著讓我留在攀岩界這麼久,也許就沒有探索其他攀爬型式然後愛上它們的機會了。
Full Story »也許這是許多人的共同問題,為什麼top rope能爬比先鋒更難的路線?為什麼運動比傳統能先鋒更難的路線?為什麼在山裡能爬到的難度比較低些?自然訓練有素的人,在上述情況下,能爬的困難度應該極為接近。前一陣子讀了本聊運動生理學的科普書籍,有點啟示。我想每個有從事運動的人,大概都有體會運動花的不只是肌力,還有腦力,有就是說除了生理層面,還有心理層面。如果活動需要下的決策很多,心力很吃緊的情況下,肌力做不到最佳表現。
Full Story »我教傳統攀岩課程,經常需要訓練學生成為獨立的攀登者。對我來說,什麼才叫做獨立呢?必須要能分辨什麼是感覺上的風險,什麼是真正的風險。就要從攀岩者的兩項基本功下手:1. 懂得攀爬的媒介(岩質);2. 懂得重力。岩質好,才能藉以往上,放在其上的保護裝備才會有效。懂得重力?才會知道會怎麼fall。該如何與重力合作。
Full Story »回答「從攀登活動談風險控管」演講的聽眾來信,如何找到害怕與相信的平衡點?我的結論是首先先找出來真正要「相信」的什麼?那個需要被相信的「人」是不是有改進的可能。通常這個「人」都是自己,那麼找出改進的辦法,下次會更好。如果那個「人」不是自己,也許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還是想要繼續從事攀登這項活動,如果是,就和該個人好好溝通,一起合作,依照自己能接受的進度來改善。
Full Story »攀岩媒體近年來常報導,7x、8x、甚是9x歲的男人女人攀爬了什麼路線,或是又爬了什麼山。有意思的是,媒體不再用「老」這個字,而是直接把歲數說出來。然後下面的評論就會有,「我希望我7x、8x、9x的時候也能夠這樣啊。」以前沒有運動習慣時,我會和評論者的想法一樣,但現在嚐到運動的妙處,已經很難想像我可以長時間不動,這樣持續下去,自然在7x、8x、或是9x的時候還是會登山或攀岩啊。
Full Story »以往的我常嘲笑Dave,如果我與他人搭檔或是獨攀,他總拿望遠鏡緊張地觀看,盤算各種出錯的可能。他不想用愛綁架我,也鼓勵我在攀登上更進一步,但對於攀登風險過份清楚的他,又難以不擔心。直到這次風河山野區的穿越旅行,我才有更深的體會,在許多技術性不高的路段,因為效率也因為安全兩人都solo,我對他說「看你solo比自己solo還可怕,就算是超級簡單你絕對不會fall的路段也一樣。」他輕輕地說,「我也是。」
Full Story »在美國留學期間才接觸戶外活動的我,專注於攀登活動之後,就很少自發性的健行了。但因為剖腹處理子宮肌瘤,好一陣子只能走路,從台北的郊山重新體會走路的滋味─走路是緩慢,但才不容易錯過美好的東西。
Full Story »在攀登的媒體上,我常見到「攀岩者必須習慣甚至喜歡失敗」的說法,才能繼續挑戰自己,獲取進步。但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攀岩者得學會怎麼觀察自己的進展」。話雖這麼說,攀岩者當然想完成路線,我就得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被沒有摸到最後的固定點,轉移自己真正該注意的目標。而當持續有進步時,自然會水到渠成摸到那固定點。
Full 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