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揚的羽毛,再聊確保

我可憐的羽毛衣

我可憐的羽毛衣

話說這一陣子在猶他州的 Indian Creek 爬了兩、三週,先跟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地方吧。江湖上有句話說,如果你喜歡運動攀,去歐洲;如果你想要爬裂隙,去美國。當然攀岩的地方不只有歐美,我也沒有全球都爬遍,但以我個人在美國攀爬幾年的經驗,爬裂隙真的要來美國,而且一定要來 Indian Creek。

Indian Creek 的岩石是一種叫做 Windgate 的砂岩,岩質柔軟,岩面光滑。一叢一叢的砂岩丘(sandstone buttress)中有數不清的裂隙,大部分的裂隙大概二、三十公尺,也有五十公尺長的。因為岩質柔軟,安全起見,好朋友(放在裂隙裡做為保護支點的岩械)最好放得頻繁些,但是這裡很多裂隙的寬度都很勻稱,真讓人有「朋友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舉例來說吧,那條五十公尺長的裂隙,指南書說需要至少十二個 #2 Camalot。最有名的 Supercrack 要六到八個 #3 Camalot;而印象中一條漂亮的小手裂隙叫做 Soul Fire 的,我們也放了七個 #1 Camalot。

在這次行程的最後一天,一個長住猶他州 Moab ,並和 Dave 在 Patagonia 共過患難的好友 John 和我們一起爬岩。Dave 覺得這幾些日子來,沒什麼用到 liebacking 的攀岩方式,於是選了 Fingers In A Lightsocket 做為他的 lead。這條路線可不是只有一段 liebacking 喔,而是全程都需要 lieback。也許手指頭像我一樣粗細的人在上段可以 finger jam 和 finger lock ,但是Dave的手指是我的一倍半寬,指節更大,所以他要全程 lieback 才可以。

當 Dave 開始先鋒的時候,John 神情很關心,因為 lieback 很累,很難放支點也罷了,還很難用眼睛確認支點放得好不好。我也緊張了,我站在路線下離岩壁大約一步之遙,Dave 開始先鋒的時候,在下三分之一段,連放了四個橘色的 #3 Metolius cams,我一邊幫他看支點是不是放得好,一邊往後看,如果他要是在這段期間墜落了,我一定要往後往下跳下去,這樣他才不會落地。

等 Dave 爬過了差不多路線的一半,我站成弓箭步,兩個膝蓋都微彎,萬一他墜落之後,我被往上、往前拉時,才可以因應。他又放了大概兩個 #2 Metolius cams,人已經非常疲累的狀況下,突然腳一滑,他就墜落了。

我隨即被繩子往第一個支點的方向扯去,雙腳先是輕墊到岩面,突然唰地一聲,我暗叫不好,最上面的支點往外飛出,我被扯的速度急速增快,緊急中,只來得及把頭往右一側,身體扭轉用左肩膀的大肌肉和岩壁做第一線的接觸。我的羽毛衣在牆上這麼一擦,白絨絨的羽毛滿天飛舞。他墜落了大約六、七公尺。兩人都沒事。

其實這並不是我第一次制動 Dave 的墜落,他大概比我重個十五、六公斤吧。我知道只要他一墜落,我一定會被拉起來,大部分的時候我只是懸空個大概三十公分,兩腳墊著岩壁;有一次他掉得距離長些,所以我像臥虎藏龍的俞秀蓮一樣在岩壁上走了好幾步。不過這次有些不一樣,我原本以為墜落已停的那一瞬間,最上方的支點被拉出,於是感覺像是在準備地還不太好的時候和岩壁衝撞,只得有些不理想地用肩膀承擔衝擊。

身為攀岩者,我看待確保的態度相當嚴肅,因為確保失誤,攀登者可能會受傷,確保者也可能會受傷。誰受傷都不是好事情。我一直在想為什麼這次沒有像往常一樣,雙腳為第一線抵著岩壁呢?是不是因為最上方的支點被拉出的關係呢?時間差的關係,把墜落分成了兩個段落?還好我從頭到尾聚精會神,要不然一定難以因應。左手肩膀或是上臂是找不到任何瘀青,就是我可憐的羽毛衣,不過這也不是第一個補釘了。

Dave倒是很沮喪,他說這是他攀岩這麼多年來第一個往外飛出的支點,但是他放那個支點的時候,手臂已經快累壞了,該支點根本就是盲放的(blind placement),我說:「這總比你以為該個支點百分百牢靠,結果卻飛出來來得好吧?!」

這個故事的結論呢?倒也沒有什麼大道理,就是確保一定不能掉以輕心啊,你永遠不能很確定你確保的攀登者會在什麼時候墜落。另外,我個人認為教學上應該要求確保者,在不同條件下練習制動先鋒的墜落,我聽說美國這邊早期會模擬先鋒墜落,讓確保者制動,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現在都沒有了?

參考文章:淺談確保,兼譯「想對確保者說的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