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攀岩者,攀岩鞋通常是第一個購買的裝備。攀岩鞋是很重要的,小Po在《一攀就上手》曾慨嘆穿過多雙鞋子之後,才找到適合自己的鞋款,也給予讀者很多買岩鞋、試岩鞋、保養岩鞋的建議。但是論穿著的時間長短而言,岩鞋卻不是我腳上最常穿的鞋,那什麼鞋才是呢?答案是:接近鞋(Approach Shoes)。
要了解什麼是接近鞋,就要先了解什麼是「接近」。基本上從出發到開始技術性攀登的路段,都是接近路段。所謂技術性攀登,一般指的是需要用繩索開始保護的攀登路段,可以是攀岩,也可以是攀冰。
在台灣去攀岩,大家可能去龍洞、關子嶺、大砲岩,步道都還不錯,或者是接近時間短暫,所以不太需要接近鞋。在國外尤其是去爬傳統多繩距路線,或是到山裡頭爬高山,那接近就繁複了。踩跳大石堆(boulder hopping)以外、也可能需要度過還不需要技術攀登,但是也已經蠻陡峭的光滑岩板(slab),或是級數較簡單的岩石路段(3rd or 4th or easy 5th class terrain)。
在以上的接近路線,穿攀岩鞋腳會很不舒服,也走不快,因為攀岩鞋是設計給近乎垂直或是以上的岩壁來使用的。但是如果只穿一般的健行鞋或者是球鞋則非常不安心,因為他們不像攀岩鞋使用黏性橡膠,抓地力(抓岩力)比較差,走起來感覺滑溜溜的,非常不安心。而且在簡單路段上,考慮效率和出事機率,一般是不會使用繩索保護的,這表示千萬不能失足,因為後果效應可能頗大。想要不失足,腳下穿的鞋子就非常重要。此外,接近到頭來也會變成下撤的道路,下撤的時候,又增加了疲憊因子,那麼有一雙好鞋更是可以避免意外。
在以上的考量上,接近鞋的概念產生了,基本上接近鞋就是介於健行鞋或是越野跑鞋和攀岩鞋之間的鞋。你可以找一款喜歡的徒步鞋或是越野跑鞋,然後請修鞋店把原鞋底下的橡膠換成攀岩鞋的黏性橡膠,就變成接近鞋了。不過這樣做,鞋的側面可能就沒有黏性橡膠,塞裂隙少了一些摩擦力。廠商設計接近鞋就在這個健行鞋與攀岩鞋之間的空間裡頭做,至於要買靠近那一端的接近鞋款,就看消費者的需要了。比如說我常背大包,所以我就會考慮支撐力好的鞋款,而我對於接近鞋在岩石上的要求,我只要求貼踩(smear,一種攀岩腳法,可參考《一攀就上手》)夠好的鞋而不苛求側踩力(edge)。
很多高手穿接近鞋都可以先鋒至少5.10的路線,可是我頂多先鋒到5.8我就想換攀岩鞋了。這也是另一個我的接近鞋不用離攀岩鞋太近的原因。
除了接近,接近鞋還可以拿來幹什麼呢?攀岩者通常都很節省,所以接近鞋因為透氣通風,也是我們平常上街穿的鞋(當然台灣這種亞熱帶的環境,我平常還是穿夾腳拖啦~~)。有人也建議爬錯距裂隙(off-width cracks),尤其是那種絕不會踩小點,只會塞大縫的路線,乾脆就穿接近鞋爬。此外,接近鞋也是攀岩者爬大牆常用的鞋,爬大牆時一般會有自由攀登的路段,也會有人工攀登的路段,人工攀登的路段是踩軟軟的繩梯,攀岩鞋太軟不好踩以外,踩久了腳也會很痛。所以大部分的攀登者都是穿硬底的接近鞋來爬人工攀登的路段,同時遇到簡單的自由攀登路段也不需要換鞋。
我個人不喜歡接近鞋有防水處理,反而比較注重接近鞋的透氣快乾性,這是因為攀岩的地方通常比較乾,防水處理只是增加重量,同時讓雙腳悶著罷了。而且如果在剛買接近鞋時有做過處理(見下文和影片),之後也會補強保養,就算在山裡,要保持接近鞋的乾燥也不是一件難事。
因為接近鞋除了鞋底有黏性橡膠,鞋頭和鞋側也都是黏性橡膠,而鞋頭和鞋側的橡膠只能用黏上去的方式,不能像運動鞋或是徒步鞋兩側用縫合的方式。所以如果橡膠沒有在鞋側往鞋跟方向延長地夠長夠周延,很快地就會產生側面開口。一個避免側面開口,幫助防水,增加接近鞋壽命的方式,即是在購新鞋之後,使用之前,先買幾管seam grip、seam seal的東西,然後在所有連接的地方,塗上一層,等到完全乾燥之後再使用,這雙接近鞋就可以用很久囉!(這個過程大家可以看以下的影片示範)。最後祝大家攀登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