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選攀岩旅行地點路線的一些建議

文章原刊載在《戶外探索》雜誌,第7期,刊登時日為2013年初

我熱愛攀岩,最喜歡到不同的攀岩區,見識不同的地貌風景,攀爬不同的岩石型態。幾個月前我和一樣熱愛攀岩的老公,遷徙到用中型載貨車改裝成的露營車,展開我倆「逐石頭而居」的流浪攀岩生涯,正式成為沒有地址的人。

Dave Anderson customized Nissan NV 2500 van

Dave Anderson customized Nissan NV 2500 van

和傳統的游牧民族不一樣的是,他們看哪裡的牧草青綠肥美就往哪裡去,等糧食耗盡,再悠悠地趕著牛羊遷徙到他處。而石頭可不會生長,更不會隨著微風搖曳生姿,我們挑選暫棲地的大原則是跟著太陽亦步亦趨,畢竟天雨岩壁濕滑,攀岩沒有戲唱。但如果真要好好享受逗留攀岩地的時光,那選擇地點的考量可多了。

ㄧ、氣候還是第一要素

在戶外攀岩要爬得開心,天氣是最大因素,最好是氣溫怡人,不冷不熱。但是最重要的還是祈禱停留期間,不要下雨,尤其如果難得的年假就安排這麼一個攀岩旅行,細雨連綿不是掃興得很?雖然說介紹各地的攀岩區的指南都會附上當地的氣候概況,網路上也查得到過去幾年的下雨統計,但是天氣這種事情說不得太準,最好還是挑個乾燥季節長些的攀岩區,才比較保險。美國很多位在沙漠區的攀岩區,攀岩季節都相當長,比如說約書亞樹國家公園(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紅岩谷(Red Rock Canyon)等地方,攀岩季節一年中都有八、九個月。

路線:Toe Jam。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Photo:David E. Anderson

路線:Toe Jam。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Photo:David E. Anderson

受到海洋氣候影響的攀岩區,季節則比較短暫。西雅圖是有名的多雨,當地附近最富盛名的攀岩區是加拿大的史圭米希(Squamish),一年到頭除了夏天都在下雨,在夏天氣候穩定的時候,總是湧進相當多的旅人,夏季一般從六月中到九月中,但是為了保險起見,旅行攀岩者通常會將他們的行程規劃在七月中之後到八月下旬以前。

台灣的龍洞攀岩場具有相當特殊的地貌,又面對太平洋,朝暉夕暈視野開闊,和國際許多的攀岩場比較起來毫不遜色,但是相較之下卻乏有國際旅客問津,就是吃了氣候的虧。冬季的時候迎向東北季風,落雨紛紛,好不容易三、四月也許有個空檔,梅雨季卻又跟著來,夏季的時候,天氣倒是穩定,氣溫卻是炎熱,爬起來汗如雨下。等到好不容易秋老虎過了,東北季風則又來了。因此龍洞適合台灣本地或是在台灣長住的攀岩者,可以靈活地伺機而動。

但氣候最惡名昭彰的還是阿根廷境內的巴塔哥尼亞山區(Patagonia),那裡的天氣非常壞,多的是安排一個月的假期,卻只能在帳篷裡耗掉二十來天的例子。只是那裡的山勢磅礡,岩壁雄偉,岩質良好,心嚮往之的攀登者依舊前仆後繼。

技術性登山頭盔是必要裝備

技術性登山頭盔是必要裝備

二、岩壁面對的方向

攀岩區一般來說都會有許多不同面向的岩壁可供攀爬,在計畫的時候不需要特別注意岩壁面對的方向,只要到達時根據氣溫和自我對冷熱的喜好,再做微調即可。比如說氣溫太高,想要找陰影,則早上去爬西向的岩壁,下午去爬東向的岩壁,或是乾脆挑北向的岩壁即可。若是想要尋求陽光的慰藉則可背道而馳。

不過有時候在計畫的時候還是得考慮一下岩壁面對的方向,比如說龍洞攀岩區所有的岩壁都是東向,也就是說所有的岩壁在中午過後就會沒入陰影之中,夏日炎炎的時候,就最好下午再開始攀爬。美國優勝美地(Yosemite)的單繩距路線的岩壁大部分都朝南,加上當地岩壁都是灰白的花崗岩,很會反射陽光,要是氣溫太高,在這樣的狀況下攀岩很有可能中暑。

又或者,筆者常常在冬日寒冷的時候跑到約書亞樹國家公園去避冬,幾年爬下來,雖然說約書亞樹國家公園裡的路線有數千條,還是幾乎把陽光底下的五星級路線給爬完了。這下子想要再去公園裡享受好路線,要嘛就得穿戴多些,要嘛就得等到春暖時節。

在錫安國家公園練習大牆技巧。

在錫安國家公園練習大牆技巧。

三、路線難度

如果是拜訪一個新的攀岩區,則最好挑選路線難度範圍包含較廣的地域。一來往下可以用較簡單的路線來投石問路,看看自己和新地區的契合度。二來往上可以有足夠空間,挑戰自我極限。三來攀岩假期中都需要安排休息日,讓肌力有時間恢復以面臨更大的挑戰,如果當地的路線難度範圍很廣泛,休息日的配套行程也會更有彈性。四來路線難度的定義本來就相當主觀,路線難度通常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一樣的難度數字在這個攀岩地區和另外一個攀岩地區的感覺會很不相同。

一般來說攀岩者大概心裡頭都有個譜,自己大概可以爬到多少的難度。但是新到一個攀岩區,由於石質、環境、路線型態可能都和自己家鄉常常攀的岩壁不太一樣,而且所謂熟能生巧,在家鄉通常能夠爬到的路線難度會稍微高些。到新的地方,最好還是先下降兩級開始爬起,等到習慣該個攀岩區之後,再開始挑戰自己的極限,這樣做不但可以減少一來就受傷的機率,也因為和當地的岩壁更加親善,可以計畫更適合自己的攀登行程。再者如果這是第一次的天然岩場攀登,也最好有天然岩場和人工岩場的感覺會天差地遠的心理準備;兩者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工岩場的岩點都歷歷在目,而天然岩場的岩點常常需要自己摸索尋找。

Indian Creek. Photo: David E. Anderson

Indian Creek. Photo: David E. Anderson

再者,如果有計劃攀登該攀岩地區的長路線,則更是需要考慮難度。一般來說,攀爬長路線,對於攀登時間的計畫上比較緊張,而且健行到起攀處的路徑可能崎嶇,再來也必須保留一些體力以防非常狀況的出現,像是天氣突變或是自己抑或同伴受傷,或者是在各繩距的轉折上花的時間太多,需要提早撤退。加上攀登長路線通常不讓人有餘裕一再重試某個動作,這樣零零種種的因素加起來,挑選長路線的難度上最好保守,別一來就挑一條自己曾經爬過最難的單繩距路線的級數的路線來挑戰。

一般來說享譽經年的傳統攀登區域的路線難度的範圍都相當廣,可以放心前往,但是有些攀岩地區因為天然因素,還是不太適合初學者,例如拜訪優勝美地前最好累積一定的經驗,美國的印第安溪攀岩區(Indian Creek)也絕少有簡單路線。而運動攀登區域的路線難度範圍則很難說,有的區域的開發者希望大眾化該個攀岩區,則路線的難度範圍會較廣,但有的運動攀登處可能因為年輕,或是地形限制,高難度的路線會佔大多數,最好事先做好功課。

在Indian Creek爬裂縫需要準備許多cams。Photo:David E. Anderson

在Indian Creek爬裂縫需要準備許多cams。Photo:David E. Anderson

四、攀登方式

根據攀登裝備使用的多寡,攀登方式可以初略分為抱石、運動攀登、傳統攀登、需要加入人工攀登的大岩壁攀登、或是要到山野處需要攜帶露營裝備的高山攀登等等。各種不同攀登的類型都各有偏愛者。

抱石是需要裝備最少的攀登方式,只要一雙岩鞋、一個粉袋、一個抱石墊就可以消磨時光。但是抱石也可以是社交性最強的攀登方式,因為抱石的路線通常短,但是需要高強度,重複路線之間需要充分的休息,這時候就是確保他人、鼓勵他人、觀摩他人的好時機。筆者比較少抱石,不過美國最享譽盛名的抱石區就是南加州的主教城(Bishop)、德州的威克水槽(Heuco Tanks),全球上則有南非的岩地(Rockland),很值得一探究竟。

另外有一種路線較抱石路線為長,但是卻不用繩索保護的攀登形式,稱為深水獨攀(deep water soloing)。攀登者一般找到在深水海域旁的外傾岩壁,可以爬個十來二十公尺,如果墜落或是到頂即直接往下墜入水裡,讓水緩衝下降的衝擊,再游回岸上或者是船上。離台灣近的溫暖海域像是泰國和越南聽說就有很不錯的深水獨攀。

攀岩者在大洞穴中攀爬天花板

攀岩者在大洞穴中攀爬天花板

需要繩索的運動攀登和傳統攀登,國際上的說法一般會說,若要度運動攀登的假就去歐洲,喜歡傳統攀登則該去美國,尤其如果是裂隙攀登的熱愛者,美國會讓人樂不思蜀。這是因為歐洲有大量的石灰岩,而美國有很多花崗岩和砂岩的緣故。一般來說運動攀登地區少有長路線,但是歐洲可以找得到多繩距的運動攀登路線,攀登的時候還可以俯瞰山區裡的冰川,另外墨西哥攀岩勝地 El Potrero Chico 也有許多多繩距且難度不一的運動路線。

大岩壁攀登則一定要去優勝美地見識見識,美國高山岩攀的佳處為加州的東謝拉山區(Eastern Sierras)、華盛頓州的北喀斯喀特山區(North Cascades)、懷俄明州的風河荒野區(Wind River Range)等,不過這些地區的季節都以夏季為佳,且必須看前一年的落雪情況來預估蚊子肆虐的時段、高度以及嚴重與否。

五、攀登類型

岩壁構成的石質不同,會展現出不同的岩壁特徵,攀岩者也在這些不同特徵上發展出不同的技巧。一般來說,就攀登的技巧而言,分成兩大類,ㄧ是面攀登(face climbing),二是裂隙攀登(crack climbing)。面攀登基本上是利用岩壁上的微特徵來置放手腳,這些微特徵可能是凹進去的,像是大小洞孔、風化產生的小平面、岩壁的內陷等等;也可能是凸出來的,像是可以捏著的突出石條,倒掛的鐘乳石柱等。裂隙攀登則是指岩壁上有夠長的天然岩隙,需要以特殊的「塞、轉」技巧來攀登的攀登型態。根據裂隙的大小不同,可以塞進手指、手掌、拳頭、甚至整個人,再用轉字訣來卡住,常常也需要運用張力的方式來產生向上的力量等等。

DEA23 - Version 2

面攀登中有一項特殊的攀登類型,叫做斜岩板攀登(slab climbing),攀岩界通常鼓勵初學者多在斜岩板上練習,因為斜岩板上靠得不是抓拉大點,而是踩著小點或是踩著看似沒有點的岩壁,攀岩者必須信任腳底和岩壁的摩擦力,才會如魚得水。這樣的攀登習慣了,攀登者會體悟腳功的重要,不會老是著重在手可以抓著的地方了。斜岩板攀登通常可以在花崗岩的地形上找到,例如史圭米希有名的路線蛇(Snake),優勝美地的蛇岩脈(Snake Dike)的開始繩段等,華盛頓州還有一條爭議很大的長路線─無窮的快樂(Infinite Bliss)─即是二十三個繩距的斜岩板攀登。

鐘乳石地區的運動攀岩地區,可能會看到奇形怪狀的倒掛鐘乳石柱或者是石林,讓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泰國、墨西哥、菲律賓以及中國貴州格凸都可以看到不少這樣的路線。

談到裂隙攀登,則不能不大推美國猶他州的印第安溪,各種大小的裂隙都可以找得到,那裡簡直就是裂隙攀登的博物館或是運動場,一條長二、三十公尺的裂隙從地面往上直衝,也許從頭到尾都是手掌大小,或是拳頭大小,在這裡泡久了,不熟練各種裂隙攀登技巧也難。

但是在裂隙攀登中有一種大小特別的困難,這大小比拳頭大,卻無法把整個人塞進去,因此必須要交疊身上的不同部位,或是極靠身體的張力。這樣大小的裂隙稱為錯距裂隙(off-width cracks),攀爬的技巧非常特殊。印第安溪雖然也有一些這樣的裂隙,但是密度卻遠不及懷俄明州的 Vedauwoo 攀岩區。想要鍛鍊錯距技巧的,一定不可以錯過這裡。

年節將近,計畫好你的下一個攀岩旅行了嗎?不管你造訪的地方為何,也不論你的攀登目標在哪裡,別忘了以一顆開放的心,好好地融入自然和岩壁中,畢竟攀岩要攀得開心才是最重要的,而開心攀岩也才會有最佳表現!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台灣女孩. Chick From Taiwan

我是本站的作者,易思婷,土生土長的台灣女孩。在台灣,朋友大多叫我小Po,在美國,小名婷婷倒是被叫得比較響。從競爭激烈的台灣教育體系,到美國博士班的歷練,二十多年的學校生涯,一點都沒有馴服、反倒是磨亮了我的冒險本質。我有夢想,築夢踏實:這一輩子,我要活得有聲有色。而這個網站,記錄我的求知和探險,是個累積快樂的地方。「台灣女孩」的臉書粉絲頁

《睡在懸崖上的人》新版

這是我的第一本書,2012年出版,在2017年能夠再版,實在是非常開心。五年後再看這本書,自然覺得當年文字青澀,但是情感很真,故事誠實,而裡頭描寫到我相信的原則依舊不變。推薦給大家。在博客來購買本書。

《我的露營車探險》

2016年11月出版的《我的露營車探險》講述了我和先生Dave Anderson,四年多來住在親手打造的露營車Magic,遊遍美西絕美荒野的故事和領悟。只要學會分辨「想要」與「需要」,「天地為家」便是生活,不是夢想。在博客來購買本書。本書影片

《傳統攀登》

2014年7月出版。我的第二本攀岩工具書,也是中文世界第一本針對該主題的專書。從淺入深系統化地講解傳攀:置放岩楔、架設固定點、多繩距攀登、自我救援等。每個主題下,說明該主題的理論基礎,再示範目前主流的一種到多種作法。在博客來購書。

《一攀就上手》

2013年10月出版的《一攀就上手!基礎攀岩一次就學會》是我撰寫的第一本攀岩工具書,從基本知識到技巧、裝備添購與下撤。希望藉由此書帶領初學者系統化的進入攀岩的殿堂。在博客來購書。

《睡在懸崖上的人》

這本《睡在懸崖上的人》是我在 2012 年 7 月出版的書籍。副標很長「從博士生到在大垃圾箱撿拾過期食物,我不是墜落,我是攀上了夢想的高峰」,不過它倒是挺誠實地告訴讀者,這本書究竟要說些什麼。本書影片。在博客來購買本書。簡體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