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好長時間翻譯的書籍,終於要在十一月底在台灣面市了。一句話,真是好書。個人的小小心願,如果歷練之後,能夠像作者這般文采寫出我的攀登人生,此生足矣。
譯者的話
知道《並非故意與眾不同:我的衝浪人生》這本書,還得追溯到兩年多前在臉書偶然看到杜格爾德˙麥唐諾(Dougald MacDonald)的發文,「可能是最棒的攀登書籍!不過……講的是衝浪。」他的話引起我強烈的好奇心,有數十年攀登生涯的麥唐諾,以寫作與編輯維生,先是在美國攀登雜誌Climbing撰稿,現在則為美國山岳協會(American Alpine Club)的刊物服務。他讀過的攀登文學自然不少。我馬上下單買了電子書。
第一回閱讀,好像被翻天覆地的大海嘯打得七葷八素,勉強存活下來,但不知道自己身處何地。這本書的資訊量實在太多。作者掏心掏肺描述大海的能量與波浪的生命,有如愛斯基摩人描繪白雪,中國菜翻新麵點花樣,詞彙與方式層出不窮。我並不熟悉作者成長的時代背景,比如嬉皮文化、反戰運動、致幻劑實驗等,只知道這些背景和衝浪發展成早期圈內人引以為傲的次文化、反主流息息相關,衝浪暗示了與主流文化背道而馳的自我追尋,甚至自我沉溺。
與如今躋身主流的攀登在美國的發展類似,攀登者也曾多有自詡畸人的孤標傲世。我決定再多讀一遍,然後一遍變成兩遍,兩遍變成十遍。每次讀都多了些拍案叫絕的感同身受,擊節讚賞的會心一悟。掩卷後反思更有咀嚼不盡的無窮餘韻。
這是本誠實的追尋紀錄。人生究竟為什麼?有什麼意義?到頭來誰真的找到終極解答?還是領悟追尋本身即是答案?作者終於獻身報導行業,但衝浪始終如影隨形,蠱惑、陪伴、引領他,衝浪對作者意義重大,即使用整本書來描述,還是理不清與衝浪間的千絲萬縷,如果被迫一言以蔽之,也許作者要仿效喬治.馬洛里說,「因為它在那裡。」
癡迷攀岩的我,將作者對浪的描述,比為對岩壁的描述;衝浪的過程變成攀爬的動作;海洋學解說變成地質學剖析。作者說,浪不能只用高度來定義,對,難度級數也不能概括攀登路線。撿拾海灘附近田裡掉落的乾淨水果果腹,像是攀岩者低價購買或是免費拿取超市的過期蔬果和麵包。衝浪者最愛箱型車,我也住了將近七年的露營車。衝浪是最重要的,只要還有得吃就要衝浪,我也認為只要不餓著就該攀岩。我們接受衝浪和攀岩都有風險。海和岩壁不說謊,因此我們得以看見真實的自己,想要更認識自己。這是我們的信仰。
作者與朋友布萊恩展開全球的尋浪之旅,從斐濟、東加、印尼到南非,他們看著地圖、洋流與風向資訊,探勘可能的新浪點。我則是多年來對攀登未登峰、開創新路線念茲在茲。為什麼尋浪?為什麼尋岩?作者回答不出來,我也不清楚,只覺得必須去,也許去了就知道。我曾在Alpinist雜誌上嘗試解釋,「能夠自由的詮釋垂直地域,完全不受前人的資訊影響,非常快意。儘管放開去嘗試,看看會發生什麼事。」最終作者似乎和我一樣,從外界找到的是很內心的東西——我是誰?想要什麼?該往哪裡去?
到了某個階段,布萊恩求去,不想再在尋浪任務中扮演副手的角色。作者從舊金山搬到紐約市時,也有解脫的感覺,他不用繼續當個人色彩強烈的衝浪醫生馬克的副手。我完全可以理解,攀登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與繩伴攀登,我早期與攀登經驗豐富的先生攀登時,也一直有身居副手的感覺,儘管攀上未登峰,卻覺得不能當作自己的攀登履歷,這種情況一直到累積了足夠的經驗和自信才改變。不是想要與人較勁,只是想從陰影下走出來享受陽光,在世界上找個舒服的位子。對某件事認真,就會想尋求一己的定位,就想要證明自己有扛得起的獨立性。人生亦然。
和我一樣極愛這本書也反覆閱讀多次的攀登朋友,曾問我最喜愛哪一章?我煎熬良久,最終狠下心說是描述舊金山的第八章,它把人對執愛的矛盾點得太好。該章的主角是醫生馬克和木匠毛孩子,同為高超的大浪衝浪者,個性卻如同火與冰,截然不同。醫生是衝浪狂熱的傳教士,毛孩子則低調到不能再低調。我讚賞醫生對衝浪的愛,也希望自己能那般獻身於攀登,卻寧願當個毛孩子,對衝浪有如兩面刃的吸引力戒慎恐懼,不想放棄所有而變成社會的邊緣人。作者對平衡人生的反思,也跟著成長進化,尋浪時恐懼自己落後於早在社會立足的幼年同伴,衝浪是否是自私的?怎麼樣才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不得不認同麥唐諾的說法,這本書真的是很棒的攀登文學。也許對任何執著非主流活動、從事不被主流價值讚賞的事業的人,都會在這本書裡看到自己的來時路,而有所領悟。我們不是刻意不從眾,其實和每個人一樣,都想知道自己是誰,心安理得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對社會有貢獻。而與執迷的事物緊緊相繫,也許在歷經波濤洶湧的起伏之後,我們最終會找到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