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從Maple Canyon回到家。Maple Canyon 位於猶他州,海拔頗高,夏日還能維持涼爽,攀岩季節約在五月底到十月初之間。今夏我們也定了營地,三個五天,除了交通時間,計畫每次爬二休一再爬一上午後下午返家。
讓我形容Maple canyon,我大概會說
不容易Onsight。
很考驗耐力。
需要用減法思考。
Maple Canyon是砂岩牆上鑲著如鵝卵石般的圓石,好像包包裹的泡泡墊,有氣的還鼓著,沒氣的凹下去,乍看之下到處都是手點和腳點,但真正好點要摸來摸去才知道。所以第一次爬線的時候常需要多做許多動作。
Maple Canyon的點大部分都很不錯,講究起來,單動都不難,但是連續要做這麼多動作還是會耗力,加上路線仰角,休息不容易,很考驗耐力。而既然單動不難,似乎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怎麼找到最好的路,則有巧妙,必須想辦法減少能量的消耗,除了減少多餘動作,行進的節奏如何在保持呼吸順暢的同時快速通過,休息點經常都是power rest(指無法好好站著的休息點,那麼只能回復部分能量),怎麼休息到恰到好處,都是學問。
這次是夏季的第二次Maple行,有位朋友也來參與,帶她到處sample路線,爬完某條線後,我說,「嗯,這風格大概就是典型的Maple。」
她問,「什麼意思?」我一時也不知道怎麼形容,但在她爬的時候,我突然領悟,說道,「就是,每個點摸起來都很好,但不知不覺就pumped了。」

Maple的常客是喜歡這兒友善的steep climbing,既然steep,為什麼友善呢?就是因為單動都不難,只要想辦法每一動都最少消耗,把經年培養的耐力精打細算的用,就能send。加上點都圓圓亮亮,難得有crimp,對皮膚、對手指關節都友善,所以這裡似乎是我看到最多project 13、14路線的55歲以上的大齡攀登者的地方。
Maple最著名的岩壁是Pipe Dream,大洞裡有許多13、14,我在那兒project 14a的朋友(他也超過55歲了)說,最重要的是找到最適宜的body position。那兒的常客經常交換的beta就是怎麼休息,哪裡有knee bars等等。爬Maple,細節中還有細節,beta總是優化後還能再優化。
Pipe Dream之後,次受歡迎的是Minimum。資料上寫的是仰角約20-25度,路線從11-到12+不等。
再來就是Cragganmore 除了最右邊的技術性11a,其他都是12,仰角比Minimum稍大,但因為沒對比,牆看起來倒不陡,要等到從anchor降回地面後才驚覺怎麼離牆那麼遠。
今年以外,上次來是兩年前,那時曾嘗試過Cragganmore的Popcorn路線,但嫌bolts的距離很遠覺得害怕就放棄了(旁邊和它一樣長的路線都多了好幾個bolts)
這次來,Popcorn被安上了permanent draws,路線底下又用粉筆標注了「PO」,這可不是在呼喚小Po嗎?實在沒藉口不project這條路線了。
七月初第一次來摸了這條線約八次,居然在第七次才驚覺在最後的難關前有個right knee bar,但是試了幾次覺得痛,回家後二話不說,立刻下單買了knee pad。
這次來,第一天似乎只是在喚醒對beta的回憶,但就算knee bar處休息得很好,還是只能再掛一個bolt,然後在天花板前感覺疲乏,做不了動態抓大點的動作。我盯著那天花板,又試了幾種不同的方式,終於找出了不需動態的方式。畢竟人累時,power是第一個走的,我需要個成功率較高的beta,要不然心一怯,就算身體還能跳,也會跳不起來。
第二天抵達岩壁底下,先用彈力帶(resistance band)暖身,因為周遭沒有類似形態的簡單線,Dave和我一直是直接用路線暖身,只是會提醒自己別太拼,就不會誤傷,沒想到就一直爬到天花板,也抓到大點,但是沒抓到最好的地方,又乏力無法調整,無法掛繩,只好認命的fall了,Dave為了給我soft catch跳了,加上繩子已經出去很多延展得長,保守估計掉了七公尺以上,Dave說我尖叫了三次。[汗]
第二次爬倒是比第一次又高了些,畢竟身暖了,但再做三個動作又乏力了,沒掛進最後一個bolt。輪Dave爬時突然陸續來了好多人,有人也想爬這線,問我是不是還爬,我說再爬一次。
第三次,我仔細回想beta,還提醒自己休息時要微笑,因為微笑能幫助自己放鬆心情,身體就不會過份使勁。開始時因為觀眾多有些緊張,但慢慢就融入路線中。終於勉強掛了最後一個draw,最後一哩路雖然很簡單,但手臂說沒力還真沒力,我哀鳴,「Ah,I can’t do it.」沒想到人群異口同聲轟然一聲「Of course you can do it」,為了不辜負大家,想再擠出一點力氣來,但最後只擠出幾聲乾號,就fall了。
隔了一天再來爬這線,我有點不是很有自信,因為這次是朋友第一次來,我天天帶著她到處爬,雖然幫朋友架的線,沒有超過10c的,但這也已經是連續第四天爬了。
第一爬暖身,在低處難關(約第五個draw)處勉強過了,勉勵自己過了第六個draw後有大點能休息,然後又有knee bar,但卻在難關處錯了一處beta,修正很耗力,翻天花板前就喊了take,只好盯了該個區域好久,又改了兩處beta,第一處改腳點,第二處則新增一個左手的gaston,讓我掛最後一個draw時的手順較佳,不用為了那個draw在同一個手點上match兩次。雖然動作數沒有少,但動作的變異大了,也是休息的方式。
下來確保Dave的時候,我很努力看他走低處難關的方式,前一次我就注意到他的方法少了兩個動作,但我不確定是否超過我的reach,不過根據和Dave在岩館攀爬的經驗,僅管他的身高臂展都長,他摸得到的點,我也總是摸得到。所以搞不好我應該用他的爬法。想著想著,這時又來了兩個人,準備project左邊的Daddy路線。
言談間發現他們前天也在人群中,女生說,「yes I remember you were very close.」
說實在的,雖然我那天的確掛到最後一個draw,但真的close嗎倒未必,更何況我一直到剛才還在改beta呢。我活動筋骨,再多休息會,讓肩膀的疲累感消退,一邊估量低處難關的走法,再默默在心中走上部的難關。然後慢條斯理的綁knee pad,穿鞋,提醒自己要微笑。
出發前,女生說,「Ting Ting, are you going to send this time?」
「I wish. I will try my best.」
她以鼓勵的語調說,「You know the moves.」
我出發,用了Dave的方式過了低處難關,繼續走,到原本需要暫歇的掛第六個draw的手點時還覺得尚有餘力,心中暗喜。再兩個動作,就是連續四個朝向不同方向的jugs,每個jug都休,到knee bar再休,把心跳降下來,雖然覺得應該休息夠了,但接下來是難關,又強迫自己再數數到十五,然後來個微笑再走,天花板過了,鼓勵聲此起彼落,掛了最後一個draw,尚有能量,下個點抓穩了。知道成功在望了,但馬上提醒自己「別搞砸了,要到anchor才算」,所以又穩紮穩打再休兩個點,之後一口作氣到底。掛anchor時,興奮了大叫了數次。
之後我對Dave說,這是很好的學習經驗,我從來沒對beta斤斤計較到這種地步,也沒有耐心記憶beta,但為了send,都做了。而最高興的還是最後到了anchor時覺得還有餘力,不是勉強掙扎到anchor的,如果是掙扎才到的,那麼下次就很難說了。而終於也不再覺得自己的短板是耐力了。

Ps:以前寫過簡單介紹Maple Canyon的文章
http://www.chickfromtaiwan.com/2015/12/maple-canyon-int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