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奪人心魄的緋紅砂岩層理,地勢神奇的峽谷山峰,豐富多元的攀岩選擇,與令人低迴再三的長路線,奠定了紅岩谷在美國攀岩勝地的地位。加上交通便利,鄰近大都會,一年長達十個月的攀岩季,更是讓世界各地的攀岩者趨之若騖。
Full Story »奪人心魄的緋紅砂岩層理,地勢神奇的峽谷山峰,豐富多元的攀岩選擇,與令人低迴再三的長路線,奠定了紅岩谷在美國攀岩勝地的地位。加上交通便利,鄰近大都會,一年長達十個月的攀岩季,更是讓世界各地的攀岩者趨之若騖。
Full Story »談談說說, Dave 說倒還想回到 Andersonville 看一看,他續道:「那邊還有很多條沒有人爬過的裂隙,有幾條蠻簡單的,妳也可以去首攀。」好啦,好啦,我知道我是爬不上帶仰角的手指裂隙啦,不過攀岩就是這樣,是去挑戰自己的極限,不是去和別人比,而且去增加一下經驗值也是好的。
Full Story »出版社要求我為《睡在懸崖上的人》作一個影片介紹,所以我和 Dave 就卯起來很認真地做了一個短片。很感謝 Dave 攝影、編輯、配樂,不懂中文的他還要和中文旁白奮鬥,真是辛苦他了。幸好做出來的成效,我們都還算滿意,也請大家欣賞囉:
Full Story »攀岩,尤其是爬 off-width 一定要有創意,攀岩不是只有手和腳,全身上下所有的身體部份都可能變成我們的秘密武器,反正,只要不拉繩、不拉裝備,就不算壞了自由攀登(free climbing)的規矩。頭兒、肩膀、膝、腳趾,勇敢地上吧。
Full Story »一個往戶外發展的念頭,造就了十年的探索,也許再一個十年的漂泊?雖然我有這些疑惑,卻也不感傷、也並不害怕,反而怡然自得。人面對未來,誰有辦法掌握迎面而來的未知?過去十年來對戶外的追尋,讓我感到收益最大的,不是又攀了哪一座山,泛了哪一條河,而是造就了對自我的深入探索。常聽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己」實在「知彼」之前。知己讓我能安心地立足,也讓我可以從容地和這世界互動。
Full Story »一個在 Vedauwoo 建立了很多路線,超會爬 off-width (OW)的攀岩者,一次接受雜誌的訪問說:其實 off-width 人人都可以爬,裂隙再寬,不管你是什麼身量的攀岩者,還是可以找到身體的某一部份放進去。可是爬手指裂隙,你的手指進不了就是進不了。言下之意,似乎手指裂隙有較多的天生限制,而爬 OW 絕對是可以鍛鍊成材的。
Full Story »這裡是懷俄明州的Vedauwoo攀岩區,這個攀岩區擁有為數眾多的 off-width (OW) 裂隙路線而聞名,我早就想來朝聖了。我喜歡高山岩攀(alpine rock climbs)或是長距離的花崗岩傳攀路線,而這些類型的攀岩路線都或多或少會有OW的繩距。偏偏OW特重技巧,和其他攀岩形式比較起來,爬起來也比較曠日費時,很多可以face climb到5.14級的攀岩選手,若是不知道技巧,也常常會在5.10級的OW之前鎩羽而歸。既然都已經到了懷俄明,怎麼可以不來Vedauwoo閉關練功呢?我希望能做足準備,練好技巧,屆時回優勝美地爬冒險感十足的Steck-Salathe路線。
Full Story »這裡是懷俄明州的 Fremont Canyon,我們今晚「紮營」的地方四下無人,是寧靜的荒野,走五分鐘就可以攀爬許多近乎完美的裂隙。最近幾天,懷俄明州的夏日午後都有雷陣雨,剛在入口處爬完三條路線,行車到此處,即開始狂風大作,枯草在風中顯得蒼勁,倒是天邊一棵樹顛巍巍的。陣雨來得快,走得也急,我還沒研究完新買的 Vedauwoo 攀岩指南呢,陽光就又露出頭了。
Full Story »偶爾會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各地攀岩的照片,有一次,朋友評論說:「我看妳似乎喜歡把裝備都掛在吊帶上,妳不喜歡用裝備繩(gear sling)嗎?」我想了想,在地形不是太特殊的情況下,或者是攜帶的裝備不是太重的情況下。我的確比較喜歡把裝備掛在吊帶的裝備環(gear loop)上,因為我很討厭裝備全都晃到前頭擋路的感覺。當然我可以使用馬鞍形的裝備帶,只是如果裝備帶得不多,總覺得小題大作。不過,還是有很多時候,我會選擇使用裝備繩。
Full Story »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做一件事,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做這件事,但是卻無法迴避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做了該件事。攀岩也是一樣,這個看似很自我的活動,其實環環相扣影響到很多自我以外的其他面向,好比投擲一顆小石子進湖面,漣漪就會一層一層的往外散去。
該怎樣攀岩?這裡不是要談技巧,也不是要談對錯,想要談的是尊重和原則,也就是攀岩倫理。倫理並不是絕對的一加一等於二,它隨著時代在變,人們似乎總是爭論不休,真理也許不能愈辯愈明,共識卻還是在這些不斷的思考和爭議,慢慢聚攏。
Full 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