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險也許就是這樣吧,有時候完成了原先設想的目標而睥睨四方,有時候卻可能一無所獲、許要反芻良久才有味道。好比人們面對將來的未知,想要的結果也不一定都如預期。對我而言勇敢地踏步前行,還是比被時間拉著走再來懊悔當初的沒作為好得多。
Full Story »探險也許就是這樣吧,有時候完成了原先設想的目標而睥睨四方,有時候卻可能一無所獲、許要反芻良久才有味道。好比人們面對將來的未知,想要的結果也不一定都如預期。對我而言勇敢地踏步前行,還是比被時間拉著走再來懊悔當初的沒作為好得多。
Full Story »很多時候如果你願意花點時間尋根究底,從攀登路線的名稱上可以找出很多動人的冒險故事,學習到攀登歷史的推展,以及聆聽首攀者的自白。只是攀登路線命名的方式,究竟有哪些?它又是怎麼跟著時代和族群或是首攀者的個性和創意演進的呢?以下就為您娓娓道來
Full Story »今年上半年在攀登上對我來說是個收穫頗豐的一年,而所謂收穫豐倒不是指我又爬了什麼了不起的路線,而是我對自己的攀登狀況,終於可以放鬆心情,從容面對了。對我來說這是個很大的突破。而這將近半年來的經歷,最重要的結論還是:基礎打好很重要。
Full Story »嘗試自由攀登這條美麗的A1/E9路線,真是場超級戰爭,將我推到我的極限。我可以拍胸脯地說,如果當初沒有使用人工攀登,沒有bolts,沒有吊帳,沒有固定繩,是絕不可能成功攀登「先知」的。2001年的嘗試是想要挑戰大牆自由攀登的風格極限。能夠達到那時達到的高度,的確是件有膽識的嘗試,但是繼續那樣的風格,我們就必需要跨過Birdwell說的那條線。原本狂野的、野心十足的夢想,現在即將進化成偉大的岩石上,真實的路線。
Full Story »在介紹各地攀岩路線的指南書、教導攀岩技巧和知識的教學書籍裡頭、以及許多室內攀岩場地都會貼有標語,再三提醒攀岩者:「攀岩是危險的,有可能因為不當的從事方式而導致生命的喪失或者是遭到嚴重的傷害。」本文也要以這句話來提醒您,這不是危言聳聽。攀岩者需要正視攀岩的風險,進而有擔當的為自己以及為夥伴的安危負責任。
Full Story »是的,我知道不管我怎麼樣「正確地」面對登山這件事,熟練了多少的技巧,學習了多少攀登的相關知識,我還是有可能在某一個進退的關頭上,做了錯誤的決定。也有可能在錯誤的時間到了錯誤的地方。但是我沒辦法因為某一件事有風險,就選擇不去做?那麼世界上所有的事情都有風險,我是不是該背對所有的風險,可是這樣我怎麼看到真正的世界?
Full Story »昨天剛翻完Leo Houlding幾年前在美國攀登雜誌Rock and Ice上的一篇文章「The Prophet」。這篇文章很長,第一次閱讀的時候,是好幾天一段一段的看完的,還記得當初讀到中間後面的一個段落,「提著幾百公尺的繩索,走到El Cap上頭,開始一場狂野的單人垂降。」我痛哭失聲。我強烈地把這篇文章介紹給中國的戶外探險雜誌,終於他們準備要刊了,所以我這幾天趕著翻譯,結果翻到那個段落的時候,我的眼淚還是飆了出來。
在攀登的世界中,有很多不從事這個運動的人不了解的堅持,其實就算在這項運動的人也未必了解或同意。其中有一個堅持,叫做「風格」。
Full Story »在人生路的坐三望四上,我一路行來,深覺得「真實」是很重要的一件事,開始攀登之後,更覺得保持真實是唯一一件重要的事。有時候保持真實不是很簡單,必須時時提醒自己,根據主觀客觀的條件來估量自我的分際。但是到頭來,保持真實的確是走人生路最簡單的方式。
個人認為好的攀登文學就在於尋找真實、回歸真實、描述真實中來去。我們熟知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的後兩個階段就散布在很多攀登文學中。「見山是山」是原形,「見山又是山」則多了個境界。
Full Story »轉眼間,《睡在懸崖上的人》也要慶祝一歲生日了,託這本書的福,我交了不少同路的朋友,這裡的同路不光指喜歡戶外的朋友,而是宏觀地指努力朝自己的目標走去,一路上又是顛簸又是快樂的朋友。大家都投注熱情做不一樣的事情,讓這個世界多元而有趣,但彼此共享的熱情,又讓彼此之間沒有距離。
也因為此書的出版,我有機會到一些私人機關以及許多學校演講,講題一般訂為「聆聽心底聲音,找尋人生熱情」,聽眾朋友常有許多問題,這裡特整理一些常見的問題。
Full Story »以下這封信件是去年底收到的,詢問國外學習攀岩的資訊,我已經簡略地用信件回覆,問答如下。來信已經徵求原寄件者的同意,原文引用,只有隱去作者名稱。最後再增加一些些新的補充。另外,因為我個人比較熟悉的還是美國的環境,所以只能就美國的情況來回答,其他的「國外」地方我就不是很了解了。
Full 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