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偶爾會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各地攀岩的照片,有一次,朋友評論說:「我看妳似乎喜歡把裝備都掛在吊帶上,妳不喜歡用裝備繩(gear sling)嗎?」我想了想,在地形不是太特殊的情況下,或者是攜帶的裝備不是太重的情況下。我的確比較喜歡把裝備掛在吊帶的裝備環(gear loop)上,因為我很討厭裝備全都晃到前頭擋路的感覺。當然我可以使用馬鞍形的裝備帶,只是如果裝備帶得不多,總覺得小題大作。不過,還是有很多時候,我會選擇使用裝備繩。
Full Story »偶爾會在臉書上分享自己在各地攀岩的照片,有一次,朋友評論說:「我看妳似乎喜歡把裝備都掛在吊帶上,妳不喜歡用裝備繩(gear sling)嗎?」我想了想,在地形不是太特殊的情況下,或者是攜帶的裝備不是太重的情況下。我的確比較喜歡把裝備掛在吊帶的裝備環(gear loop)上,因為我很討厭裝備全都晃到前頭擋路的感覺。當然我可以使用馬鞍形的裝備帶,只是如果裝備帶得不多,總覺得小題大作。不過,還是有很多時候,我會選擇使用裝備繩。
Full Story »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做一件事,可能不知道為什麼做這件事,但是卻無法迴避是用什麼樣的方式做了該件事。攀岩也是一樣,這個看似很自我的活動,其實環環相扣影響到很多自我以外的其他面向,好比投擲一顆小石子進湖面,漣漪就會一層一層的往外散去。
該怎樣攀岩?這裡不是要談技巧,也不是要談對錯,想要談的是尊重和原則,也就是攀岩倫理。倫理並不是絕對的一加一等於二,它隨著時代在變,人們似乎總是爭論不休,真理也許不能愈辯愈明,共識卻還是在這些不斷的思考和爭議,慢慢聚攏。
Full Story »鼓勵大家多試試不同的攀岩型態,我從傳攀起家,開始爬運動,就只能從這個 bolt 爬到那一個 bolt,休息,再爬到下一個 bolt,後來習慣也就好了,終於可以一氣呵成。而習慣運動攀岩的人,剛接觸傳攀一定也會彆扭,多做也就會習慣了。行文如此,我想應該是時候,多做一些我一直很抗拒的抱石運動(因為我怕高),只要先學會怎麼安全的墜落,習慣也就好了。
Full Story »攀岩的人,誰都想做攀岩旅行,不過 Dave 說,「真的要幹,我們的車不行」。我不服氣,怎麼不行?怎麼樣才叫行?我的車子是 Honda Insight,是台油電混合車,在油價飆漲的今日正好用呢!我又不是沒睡過沙裡土裡,也不是沒被雨淋過,被蚊子咬過,哪裡睡不得?Dave 說,做短期的這樣還可以,如果像妳希冀的短則兩三年,長則五、十年,妳就知道有一台 van 的妙處了。漸漸的,我也被說服了。一台不用太大的箱型車,裡頭裝個爐灶、弄個折疊床、頂上裝個太陽能板,在荒郊野外也可以為小冰箱、電腦、手機充電。根本就是除了浴室什麼都有了,而在野外方便本來就比較詩意,我也不太喜歡洗澡,要個浴室幹什麼?更何況如果有太陽能板,真要洗澡也可以有溫水。開台車子可以開到哪睡到哪,省掉紮營的麻煩,似乎真的不錯。
Full Story »確保是一門藝術。看起來很簡單,卻要花心思才能變專家。就好像書法家覺得筆劃愈少的字愈難寫。廣告宣傳部認為寫個朗朗上口的八字雋語,比寫個八頁的企劃專案還要難。確保不只是「不讓確保手離開繩索」而已。如果你是位確保藝術家,你的攀登者會對你心懷感激,因為只有一個好的確保者才能讓攀登者無後顧之憂,充分發揮極限。
Full Story »今年五月份要去久違的優勝美地,終於讓買來之後就塵封的歷史書重見天日,上個月開始啃這本 Camp 4 Recollections of a Yosemite Rockclimber,開始的時候還有一搭沒一搭的看,逐漸地被裡頭的故事吸引地欲罷不能,有意思的是,歷史果然一直在重演,五十年前攀岩者爭辯的事情,到現在還是沒有退熱潮。
Full Story »最近看了一篇文章,叫做「Alpine Belay: The GriGri as an All-around Tool for the Mountains」,基本上介紹 GriGri 類的確保器具在 Alpine 環境的運用。
Full Story »其實,繼續往前推進,或是撤退,沒有高下之分。我混淆了撤退和退縮,其根本原因在於對墜落的後果認知,以及自己想要達到的目標上有落差。而要縮短這個落差,除了提昇對墜落的認知以外,還是要了解自己的能力,才知道自己對該墜落的接受度。不是敢墜落就勇敢,因為有的墜落是發生不得的。而如果這次做了不夠完美的決定,也沒有關係,只要把這個經驗轉化成下次做決定的客觀參考即可,不用過份苛責自己。
Full Story »